48岁朱育德不幸遇难,此前曾两次在此救人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徐湘东)16岁的少女张玲(化名)听闻母亲在老家自杀,悲痛万分之际,打算从桥上跳河轻生。保安朱育德发现后,跳入河中相救,却没能再起来。这是一条令人悲伤的新闻,发生在2月26日晚8点过,西昌市海河天街。据分析,朱育德溺水的原因,可能是水温太低,他身上的厚棉衣被水打湿后太重。 在此事发生之前,来到西昌打工的张玲没有想到,她的命运会和一名素不相识的保安产生交集,故事由一个家庭的悲剧,蔓延成两个家庭的悲伤。
脱下外衣和帽子 保安大哥跳河救人 “帮我拿下帽子和衣服。”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朱大哥就这么走了。”昨天上午,在西昌市保安服务公司,朱育德的同事邢立宗和廖崇方向华西都市记者介绍了事发经过。 26日晚,朱育德和邢立宗、廖崇方一起上晚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海河天街的安保巡逻。当晚7点过,他们巡至桂花桥时,发现一名年龄十六七岁的女孩坐在岸边,面对海河哭泣。“她说她妈妈自杀了,她也不想活了,我们就一直劝她,并把女孩带离了岸边。” 10多分钟后,保安们发现女孩站上了杨柳桥,正在跨过栏杆。“不好,她要跳河!”还没等三人跑去阻止,女孩已跳入3米多深的海河中。“帮我拿下帽子和衣服。”朱育德说完这句话后,只脱了外衣和帽子,从海河南岸跳入水中救人。“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廖崇方说。
两市民下水支援 保安沉水前推了他们一把 同事回忆,他们取回撑杆时朱育德已明显体力不支了,在朱育德沉入水中前,他把女孩和王国辉往前推了一把。 海河是邛海的出水河,入夜后水温冰冷刺骨。女孩落水的位置大致位于河心,距岸边约10米。邢立宗和廖崇方不会游泳,他们在岸上呼救,四处找可以伸入水中的竹竿。“我看到朱哥向女孩游去,将她往北岸推,大概推了三四米远,感觉他有点体力不支了。”可等他们拿着撑杆跑回河边一看,河水中除了女孩和朱育德,又多了两人。他们是过路的市民,也跳下水救人。 救人者之一王汉林,是西昌市教育局职工。他说,当晚,他和妻子、孩子在河边散步,听到有人在喊跳河了,快来救人。他把手机扔在地上,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入了河水中。 由于光线太暗,王汉林只是看到了一名救人男子和女孩,而这名救人男子也已体力不支。他游到女孩背后,将她往岸边推,邢立宗和廖崇方也递过撑杆,成功将少女救起。这名救人男子在上岸后,并没有留下姓名,默默离开了现场。昨天下午5点半,经过多方寻找,这名救人男子被找到。他叫王国辉,是凉山州(微博)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 王国辉告诉记者,看到朱育德下水后,他也跟着下水。两人接近女孩后,一起拉着她往北岸游,游了一段,不知怎么朱育德就不见了,女孩一下子转身抱住了他,他感觉无法使劲,眼镜也被弄掉,四周一片模糊,只是凭感觉往岸边游。直到岸上有人递过木杆,他才抓住上了岸。“全身湿透实在太冷,我就直接回家了。 据邢立宗和廖崇方回忆,他们取回撑杆时朱育德已明显体力不支了,在朱育德沉入水中前,他把女孩和王国辉往前推了一把。 胡明 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
好市民 “当时再多个人帮忙,朱大哥可能就不会离去。” 王汉林说,他上岸后,有人告诉他,朱育德还在水中,他再次跳入河中。在河心摸了一会,但是没有找到,冷得直哆嗦的王汉林不得不上岸。“要是当时再多个人一起帮忙,朱大哥可能就不会离去了。” 王汉林的妻子说,当时她在岸上看得较为清楚,朱育德刚开始还托着女孩,但很快就沉了下去。要是没有朱育德,女孩很可能救不起来。事发后,公安局、消防、水务公司、邛海水产公司等参与搜救。当晚11点47分,朱育德被找到,不幸身亡。
好保安 去年5月,还救起了一对跳河的男女 今年48岁的朱育德是西昌市高枧乡联合村人,有一儿一女,目前均已成年。朱育德家庭比较困难,他之前一直在家务农,2012年到西昌市保安服务公司当保安。据保安公司负责人介绍,朱育德曾于2012年12月和去年5月,连续两次在海河救人,去年5月,还救起了一对跳河的男女。目前,公司员工自发组织向他捐款,公司正在处理善后,准备向当地申报见义勇为。 四川好保安朱育德走了,在沉入冰冷的河水前,还推了16岁的跳河女孩一把——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这个花季少女。相比北野武或海德格尔的难懂理论,这个有着普通名字的普通人,以生命诠释了何谓向死而生,以大义践行了何谓勇气和友善。 细节已不忍再回顾,因为每当忆起,总有压抑的悲伤与感动,把人拽回26日晚——原本静默的普通夜晚。那时,朱育德正与同事巡逻,直到一个轻生少女打破了这种静默。在生与死的瞬间,也许他根本没有做过多考虑,就用最直接的行动,做出了最勇毅的选择,跟着跳下河去施救。
第壹评 向死而生 □林小明我拿下帽子和衣服”,这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却比更多人的遗言更重于泰山。 行动胜于所有的语言,尤其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语言会因此显得苍白,正如现在这行文字给人的无力感。所有人的生命都没有彩排的机会,无论是救人者还是被救者。但当面对生死而别无选择时,选择可能面临危险的行动后,就是一种决绝的勇气和难以描述的友善。朱育德做到了,将生的机会给了素不相识的人。就像大学生救淘粪大爷,此时争论该与不该,已成可耻的伪命题。 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们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其实应是用他们的行为,鼓舞我们更勇敢地前行。在面对生和义“亦我所欲”时,能够更为坚决地选择“舍生而取义”。但,我们需要做得更科学合理,以最优化行为换取最大成效。记住向死而生的朱育德,也记住同他一样勇敢的王国辉、王汉林以及邢立宗、廖崇方……正是这些普通的名字,在26日晚,书写了大写的人字。 来源:华西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