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词的,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两.会中就文化遗产保护说如是。 这已经不是冯第一次在两.会上就文化传承和保护疾呼建言,近年来,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们的大力倡导之下,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与日俱增,先是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再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文化遗产看似得到了不小的保护,但实际上谁监督、谁负责的问题仍没有落到实处。2013年名震一时的广元元坝区盗窃古墓文物案道出了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缺失。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社会物质,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得,这也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极为重要。 当前,我们把经济的增长放在了国家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工作考核也是以经济建设为重要指标,拆旧建新的趋势日益加快,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被无情的摧毁,民间工艺也仅仅是停留在了旅游的经济目的之上,祖先们留下来的器物典籍在博物馆和陈列室束之高阁。另一位政协委员朱晓进说道“我们过去光谈保护,怎么使用,往往停留在旅游方面。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承载体,我们过去缺少对文化遗产的解读,也就是说不注重文化价值挖掘。怎样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利用,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我们要进行一个解读”。如果缺少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再创造,那么遗产就仅仅是祖先的遗产,永远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后人的财富;传承也仅仅是实物的传承,再好也超越不了先人们的智慧。 文艺界通过包括两.会在内的诸多场合,多次吼出了心声,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政府和职能部门已不能岿然不动稳如泰山。建立文化遗产解读地图,深挖其内涵;或将文化遗产的知识植入到义务教育的课本,“从娃娃抓起”;又或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公益事业范围等等,政府都应当主动作为,打破文化遗产保护流于提案的现状,真正的传承好我们几千年来建立的优秀文化,为子孙万代谋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