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辞赋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不容错失
----谈谈城镇化建设与辞赋文化的创新发展
改革再现加速度,城乡风貌绘宏图。
神州期创新美文,撷与龙人把怀抒。
牵动全国上下人心世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无疑将会给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民群众的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方式、内容等等,带来超划时代的影响与变化。虽然,这种旷古空前的嬗变转换,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旧有的城乡布局,和人口迁徙流动,在更广范围与更大幅度上的调整变动,便不可避免地会使长期历史形成的地域人文、乡土文化、民间秘笈面临分崩离析,悄然消散甚至不复存在的严重危机。有鉴于过去单一的“大城市化”,对软、硬生态多有破坏的历史教训,习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字字千钧,语重心长的话,前半句指的是必须注意自然生态的保护;而后半句,就是专门告诫我们,还必须保护好乡土非遗,地域人文,民俗文化等等。
回顾以往,传统的记载地方史事、遗珍名胜、民间人文之手段、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地方志撰写形式了。长期的实践证明,地方志的写作记存,虽有细致入微、内容详尽的特点与好处。但它终因面面俱到,内容繁冗而使其展示形式单一呆板,很不灵活,很不便为大众记读、传扬。以致不少的地方志写作记存,几乎都成了徒走过场,写完了事,而长期闭锁于柜屉之中,与广大老百姓并无眼缘之功用。
相形比较之下,运用辞赋文化形式与地方志写作补互并用的办法,则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地方人文生态的继承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近些年,改革开放,文化繁荣,千古辞赋,应运方兴。在无数志士仁人和广大辞赋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运用辞赋文化反映、记载、传承地域人文、遗珍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初令人喜。
显而易见,辞赋文体的写作记存,较之方志等记叙散文,更显短小精悍,文采姝美,展示灵活,有望喜闻乐见者日渐广普增多,起到更大的社会功用。往往它只需几百、千把文字,便可将一村、一乡、一镇一团体,乃至一市一省的历史人文,万象风情尽展无余。其内容既可入书览读,又能上墙、勒碑,传之广泛久远。如果说,以往的辞赋写作,由于过分偏重沿袭古旧单一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以地方风情为主要对象的辞赋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蓬勃兴起的强势推动与迫切需要,正可以倒逼我们,刻不容缓地加速辞赋文化的创新改革。而认真改变,以往只重其“规程性、司古性、小众性”的旧有特点,而轻视其“灵活性、记实性、大众性”之现实要求的写作趋向。让千百年来束之高阁,只供也只能让少数人孤芳自赏的辞赋文化,真正走进乡镇村落,走进寻常百姓之家。
鉴于,我们于前几年开展的“辞乡赋市”创建活动中,在一些乡镇试行创建“志、赋”两书,已取得过良好反映的实例,我们再次特别恳切地向各级、各地宣传、文化、方志等有关部门建议: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好地抢救、继承地方人文生态,应当抓紧实施辞赋文化的运用发展工作。其中包括,写作队伍的组织、培训,城镇乡村地域文化,民间秘藉的保护规划,收集整理,上网备查等等。努力为各级各地撰写设置“方志、辞赋”两书,并行共用、共存之实践而创造条件。
同时,也要呼吁、建议,所有关于辞赋文化写作、传播的社团、会所、网站、媒体,以及广大辞赋作家与辞赋爱好者等等,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法,书写更多更好的辞赋华章,在抢救、继承、阿护、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中作出更加突出的成就与贡献!
在此大任当前,大局考验,大急呼唤之际,各人、各体,都应消除门户宗派,争名争利之种种偏见,除正常有益的相互探讨而外,千万免做那些无休无止,无功无德的争吵论战,互相攻击。而多干有利于让更多辞赋爱好者入门参与,投身辞赋文化的改革创新,顺世发展的好事实事。设若至此,可以想见,如果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真正开辟出一条各级各地,市县乡镇,村落团体,机关单位都能“志赋两书”并存、写作新路,那该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局面。还将会造就一个多么庞大的辞赋文化产业队伍。而且,又将可以使我们广大辞赋爱好、写作者们大展身手,有了多么更加宏阔的用武之地啊!
有道是: 放眼百代文史篇,几多风雨辞赋苑。
天赐良机令光复,革故鼎新没等闲。
华晟辞乡赋市工作室
成都市锦江菱窠书屋
2014年3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