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吧好吧 ,我喜欢这本书的首要原因其实相当庸俗:名字好记,全是代号。什么圣无肠啊,美国小姐啊,凶悍同志啊什么的。这么一着就能顺利阅读,比起以前老是回看检索长得可怕的英文译名简单多了。半文盲的乐活也就只余这么一点。在这个(河蟹)的下午,心情坏得像一坨腐肉。不做点什么分神的事估计要狂奔去涪江永世不得超生。
我发现所谓的书评和读后感是一件非常扯蛋的事。像我这种控制欲和唯吾独尊个性的人,看到有人对我不喜欢的书狂喷就会血压陡增。但你必须要容忍不同看法的存在,你又不是宇宙中心。我甚至还看到有人评价说这本书的流出是不符合教育体系的,因为会教坏学生。其实我觉得无所谓,梦想就用来被现实粉碎的。
杂七杂八拉扯了这么多还拉回正题吧,我打算说的是《肠子》这本书。看过《博击俱乐部》的人如果觉得很不错,那《肠子》就是恰克帕拉尼克另外一本大获臭鸡蛋和赞誉的邪典大全。通常人看完了会有三种反应:找作者单挑,发出惨叫,或者是狂笑。看来我三种占全,我想先把他摞倒,然后狂笑不止,然后尖叫。最后的最后,像其中一篇《出亡》一样,柯拉小姐带着被猥琐的仿真娃娃,进行一次报复后的亡命天涯,那是她最珍贵的家人,这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无俱的担当,或者这就是为了一种信仰,也只有这篇是略带温情的了。作为人有时候真想这么干一票大的。但大多数时候行动止于想象。
这本书的第一篇就叫《肠子》有关于圣无肠~自~慰~被排水口吸掉一节肠子的故事,买到翻遍秋水不见芳踪,后来在书底下有一行轻描淡写的小字,大意说肠子由于出版需要被删了,顿时感觉不会再爱。不过豆瓣上有手贱的人打了这么一篇,当时正在吃午饭,边吃边看这被禁的一篇,发现午餐特别香甜,于是我轻易下了一个结论:外国人口味真轻,这也能叫邪典,不如直接给我安排一部蕃茄酱乱飞的昆汀电影好吗?我拿出难得的耐心把他继续下去,越看到最后越按捺不住的冷汗直冒。发现《肠子》这篇一比简直是小儿科,觉得删这篇很可笑,因为《肠子》以后的每一篇都值得教育部门大动干戈,绝对够殊之而后快的格。
恰克的确是一枚语言大师,在这本冷汗直冒的书关于血腥的重度刻画几乎就没有。正所谓云谈风轻的描写变态,才是变态的最高境界。我看完了很想说一声:爽!但我实在说不出来,这本书能带给我的更多是怒火,怒到极致的时候,就想把恰克打一顿然后歪倒在一边狂笑加尖叫,如果还能哭的话边尖叫边哭。我只能说,的确有点失控。
如果说有人轻易把这本书贴上变态、血腥的标签,或者是给我贴上这种标签的话简直蠢透了。虽然我的确挺那啥的。我个人觉得一本书好,好在哪里?是好得让你无语,好得你有一肚子的话想上吐下泻但你吐不出泻不出。它闷在你心里,你什么都明白,但你就是不能形容。当然,愉快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这么说,这是它让你不愉快,不愉快的原因,是里面放大百倍的现实主义。说到这里该懂了,这就是一本恐怖主义和现实主义调情的书。里面充满了阴谋,黑道,王权,暗流,私欲,独占,毁灭,自毁……这些见不得光的东西。只是作者有这么一种卓越的叙事才能,波澜不惊的缓慢进行,在没有希望的环境下一步一步公布自己见不得人的故事,摧毁伪装和心智,让你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然后为成全个人自相残杀与自残,最后,那个唯一看得见光的人也被他们强拖回来灭掉。好吧,正所谓只要你肯努力,没有一件事是你干不砸的。
死亡是一种救赎还是回归?灵魂的救赎是靠物质多些还是靠自己多些?这是两个划时代的哲学命题,也是永恒的文学命题。让你纠结抓狂的故事,里面永远充满了矛盾和悖谬。二十三个故事各讲各,毫无关联的一群人的内心,共同指向世上最为荒诞和真实的众生之像。所以你根本不能界定这本书属于哪一类,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有多仁义,更不知道自己会有多恐怖。最后我不得不提醒,我所说过的书你们最好一部都不要去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