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小恢复后,生源却年年减少
2013年6月,在回答四川日报网“问政四川”栏目的网友提问时,简阳市曾承诺,将恢复重建8所小学,以解决部分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
2012年到现在,简阳新建了1所村小——均乐小学,其余13所都是改扩建和正在开工建设的。
邓尚银说,青杠湾村小当年也是列入计划恢复的村小之一,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至今未能恢复,今后恐怕也不会再恢复”。
青杠湾村小未能复建,原因之一是该村人口持续下降。陈明华介绍,整个青杠湾村总人口1235人,去年一年转出人口95人,没有转入人口。照此计算,2016年后该村人口就不足千人了。
邓尚银表示,从另一个指标看,青杠湾村去年一年共生育了4个娃,即便单独二孩政策开放,符合条件并且愿意生的,一年也不会超过6个,“倘若现在花几十万元建好了新的村小,配齐师资力量,不出五年又会面临无生可招的局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
石钟镇前锋村村小就面临这种情况。这所村小在地震后成为危房,三年前由政府投资迁址改建,设施齐备,还有篮球场。村小建成当年还有四五十个学生,以后逐年减少,到今年只剩一、二年级25名学生了,“下半年开学能招多少学生,现在还真不好说,估计能有20个就不错了。”村小老师表示。
今年2月才异地恢复新建好的均乐小学情况也类似。老师们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有80多个孩子,六年级招生最困难,只有两三个。“已有的学生中,不少说要准备转走,估计下半年新学期能招60个就不错了。”
“农村一些学校,撤也不是,建也不是,教育部门夹在中间,有时候真的左右为难。”对此,邓尚银很困惑。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如何更科学?
记者走访发现,一方面,四川一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点校偏少或者质量不高,偏远地区农村孩子上学或者路程增加,或者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出生率逐步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农村孩子转移到城镇的速度,一些新建恢复的校点,难免成为“空校”。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如何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合理布局,已成为困扰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但实际操作中,各地在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时,相关部门很难把控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简阳的“左右为难”并非个案。
省教科所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要求比较原则,各地自行制定的布局调整方案过于重视规模和经济效益,导致出现偏差。建议采用“保底弹性”的办法,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布局调整标准并下发,作为当前和今后我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依据和准则。“从更深层次来看,科学规范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中小学校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奖励与处罚,有赖于地方法规层面的刚性规定。目前,郑州市、长沙市等地已出台了《中小学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可供借鉴。”
针对简阳的现状,邓尚银表示,今后村小撤并除了将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外,简阳市有关方面也已经达成共识,即现有村小一所不减,如果出现因生源自然减少村小没法招生的情况,现有村小将改成幼儿园,继续为村民服务。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省上鼓励基层把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办幼儿园,既可以不浪费资源,又可以缓解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足。
邓尚银认为,无论是撤并还是恢复重建,都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综合考虑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不搞“一刀切”;坚持先建后撤,不过度调整原则,避免出现由于布局调整造成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学校班额过大和教育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我们会在学校校点布局特别是村小调整上吸取经验,在校点布局调整上更加注重科学规划,深入调研,实事求是,以民生为本,严格村小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
□四川日报记者 阮长安 江芸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