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旬党员、无私奉献——汪林炳 先进事迹
在风景秀丽的三岔湖畔,花岛正对的环湖路上散步,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们总能看见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佝偻着身体,清扫路面,清捡路边的垃圾。他,就是三岔镇的老G.C.D员汪林炳同志。汪林炳老人1920年出生, 1954年8月,工作积极、踏实肯干的汪林炳老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G.C.D,并担任原兴隆公社.党.委.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老人一生恪守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虽然已近人生的暮年,但老人依然用火热的情怀,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他数年如一日义务清扫环湖路的事迹在三岔镇广为传颂,感染、教育着身边的每一位人。
2006年的一天,汪林炳老人和他的叔伯兄弟在环湖路上散布。此时的环湖路旁杂草丛生,野草疯狂地侵占道路,仅能容一人通行。从小就闲不住的老人俯下身用手扯路旁的杂草。“你在干啥子?”叔伯兄弟惊诧道。“路不好走,我把两边的草扯了。”老人平静地答道。“你这样扯跟狗啃的没有两样,要做就做个样子出来嘛。”叔伯兄弟无意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在老人的脑海里。“对,做就要做好,给群众做一个好榜样”。他立即通知在家务农的儿子给自己送来镰刀。第二天一早,老人就赶往环湖路,割起路旁的杂草,整整干了三天时间,累得90多岁的老人直不起腰。随后的几天里,老人又赶往环湖路,清扫路面,清捡行人扔弃的垃圾。看到整治后的环湖路宽敞、靓丽起来,老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老人家境不富裕,为了节约开支,他找来一些枝繁叶茂的桉树枝,扎成长扫帚,每天上午、下午坚持清扫一次,这样的扫帚,老人不知用烂了多少把。
老人义务清扫环湖路的事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人,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效。如今,到环湖路上休闲散步的行人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行人看见垃圾都主动拾起来扔入老人设置在路旁的垃圾筐。一些年轻人为老人送来桉树枝,帮老人扎扫帚,和老人一起义务劳动。不少群众对老人称赞道:“你硬是了不起,把‘单车道’变成了干净宽敞的‘双车道’。”也有少数群众不解地问道:“你这样辛苦,又没有一分钱,你到底图个啥?”“图个啥,现在的环湖路亮亮堂堂,你们走起舒不舒服?再说,我这样还锻炼了身体,你说我图个啥哦?”老人朴实的言语里饱含着一颗为民服务的火热情怀。
环湖路建成后,场镇居民到环湖路休闲散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没建厕所,一些内急的行人很不方便。于是,老人萌生了要建一个简易厕所的想法。他自己掏钱请人在路旁僻静处挖了一个土坑,用水泥、河沙进行硬化,四周用塑料布围起来,上面撑一把遮阳伞,并在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挂一个木牌,写上“厕所”两字,方便来此休闲散步的群众。
由于三岔湖水长期的拍打、冲击,环湖路一段路面下的土层被湖水不断冲走,既影响环湖路的使用寿命,又影响来往行人的安全。湖水褪去后,老人立即挑来泥土,把原来冲走的土层重新填满夯实,到处收集半截砖头,把砖头密密麻麻地砌在土层外面,避免了路面下的土层流失,保证了来往行人的安全,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老人的身体并不好,左眼已经失明10多年了,现在手上还长有瘤子。令人惊讶的是,这么多年来老人从来没有住过院。1999年他的眼睛视力模糊时,医生说要住院10天,还要花几千元动手术,一听手术只是有可能治好,他硬是回家了。前年有一次患病时,到医院检查一听要住院半个月,他也坚持不治了,说要花国家很多钱,后来还是到三岔镇兴隆场自己花了两三百元买药慢慢治的。“我这两项病可以为国家节省了一万多元钱,我手上这瘤子听说是可以用洋葱慢慢敷的。”老人觉得自己没有因为得病为国家增添负担很是高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