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阳“80后”农民“种”出百万文字
culture.gmw.cn2014年11月02日 11:52
■实习记者曹礼芹
在简阳市石盘镇吴家祠村有一位叫胡伟的“80后”农民,在家默默地“种”出了百万文字,不仅改变了人生的道路,而且奔了小康。
“破译”耕耘“种”文字
初中时,胡伟就开始喜欢侦探谍战文学作品,看多了却觉得不过瘾,2001年便开始尝试创作长篇谍战小说《破译》。
写作需要原始素材,而谍战素材又相对匮乏,他只好在网上不停地搜集,有一个月仅在网吧上网查资料就花费800元。这对于在当地企业打工月收入600元的他来说负担不小。除了网上,他还去成都的书店寻找,像“星探”一样发掘寻觅可用的“明星”(素材)。
如果说创作的困难都还能克服的话,乡邻的冷眼却很让人难受。“是人都能写小说?”“那娃儿有啥出息哟!”面对乡邻异样的眼神,以及“癞(河蟹)想吃天鹅肉”的嘲讽和“文字能挣几个钱”的非议,内心的刺痛只有自己清楚。
胡伟动摇过、徘徊过,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坚持了下来。身体孱弱的他熬更守夜,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创作出了《破译》。然而他将手稿送给杂志社和出版社,都石沉大海。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作品,就在柳云龙官网用笔名陈雨涵发出了自己的作品《破译》。作品上线后获得了许多军事迷的喜爱,2009年11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并获得了简阳市政府的“第二届周克芹文艺创作奖”。
现在胡伟已出版《战谍》、《破译》、《谍变》三部长篇军事间谍密码战小说,另有《蓉城谍影》、《雨城电波》、《简阳1950》等多部小说作品在文学网站连载,并创作出谍战剧本《雨城电波》、《蓉城谍影》等。通过努力,他算是“破译”了写作的“密码”。
“谍变”人生当编剧
2011年3月,《谍变》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并于2013年1月获得资阳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2014年4月获得简阳市政府“第三届周克芹文艺创作奖特别奖”。
胡伟的好作品赢得了慧眼识珠,被北京某影视文化公司相中,向其购买了电视剧改编权,并邀请其担任编剧。胡伟抓住了这次机遇,不仅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还进入了编剧行业。
追溯胡伟的编剧生活,发现是从2006年写作剧本《雨城风波》开始的。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下,而今他创作的爱情剧《夜幕下的爱情故事》已经投拍,将于年内完成。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现在他正在家里安静地“耕作”一部关于反映抗战的电视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