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4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变革与辉煌
2010年的足坛无疑是属于整个西班牙的一年,阿拉贡内斯夺冠后急流勇退,博斯克接过阿拉贡内斯的教鞭,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阿拉贡内斯开启了西班牙传控打法的开端,博斯克上任后着手对中后场进行改变,由于拉玛西亚的兴起以及塞纳的退出,博斯克在原有的防线上保持三个位置的不变,位移变化就是皮克的崛起强势取代马切纳,中场方面变化比较大,拉玛西亚的兴起令到博斯克为了更加接近俱乐部,趋向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战术系统,他在选材方面十分注重巴萨球员的技术配置问题,中场布斯科茨取代塞纳成为单后腰,为了攻守平衡,把比赛经验已经非常成熟的阿隆索融合到三中场,利用阿隆索的长传以及防守上的硬度达到中场的攻守平衡,同时把哈维往前顶,成为一个30米区域的控制者。此时博斯克牺牲的是席尔瓦在弱侧的威胁球能力,同时用双前锋加强攻击,这个变革与整合使得西班牙获得历史上第一座大力神杯,对于西班牙10年的登顶,个人以为有以下这几点需要注意的:
一:西班牙的进攻彻底左倾化,比利亚开始频繁在左肋部活动,虽然是双前锋之一,但是更加像左边锋,多次靠个人能力或者小配合冲击左肋部,而伊涅斯塔习惯性的左倾也加重了这一点,左侧形成了伊涅斯塔、比利亚、布斯克茨三人的小组推进。唯一的不足就是左后卫卡普德维拉的进攻能力稍差,小球的配合不是十分出众,所以卡普德维拉主要是在防守方面贡献比较大,为西班牙带来了左路的攻守平衡。
二:哈维的前顶为西班牙进攻体系提供了最为关键的要素。08年由于西班牙采取的是442,哈维和塞纳组成双后腰只能释放哈维的组织能力而不能体现哈维强大的进攻能力,而博斯克上任后把哈维推上前腰位置上的这个改革是决定性的。哈维在2010年这个体系中几乎被定格在禁区前沿,把身后组织任务全部交给阿隆索和布斯克茨分担,这样一来,哈维覆盖能力强,而且善于用高密度的跑动出球提携整个30米区域转移球的速度是西班牙最为关键的因素,而且在禁区前沿对于稍纵即逝的传球缝隙把握上以及传球穿透度上市西班牙得以在进攻端为所欲为的关键。不断的长短球结合,来回跑位拉扯,快速而准确的一脚传球都让对手只能疲于奔命,球转移的速度一旦保持在一个非常可观的节奏上,对手在防守上保持阵型的能力就会越低,而哈维这种传球中转站的作用无疑是西班牙阵中的核心。
三:跨时代的理念。10年的西班牙其实在战术方面占了一个理念上的优势,在11年之前,足坛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跑动密度和反抢的重要性,而10年的西班牙注重在前场丢球后的反抢,而当时大多数球队还没意识到丢球后的反抢以及增加跑动去封锁所有的空间,30米区域还没有现在那么密集以及高压迫感。所以当时西班牙在前场完成反抢后迅速形成短距离的突击,这样托雷斯的速度,比利亚、伊涅斯塔、哈维的灵活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四:局部提速的能力。10西班牙在另一个层面上,尤其是在中场就开始突破对手局部的防守,很大原因就是来源于传球节奏的突然变化,一方面布斯克茨可以完美融入到整个传切系统,哈维像一个移动的发牌机器,对于队友的跑位预测以及踢墙配合太强,如果说伊涅斯塔是西班牙前场的提速器,那哈维无疑是发动机,伊涅斯塔个人盘带能力能为西班牙在传球的同时带来突然的提速,迅速冲破某个区域的防守。
当时的西班牙凭借着三人的小组配合就可以冲破对手两层的防线,哈维负责精确的一脚触球,伊涅斯塔不断利用盘带能力为西班牙在中前场提供节奏上的变化。
五:破密集防守的能力。当时的那只西班牙在禁区前,尤其是对手不注重禁区跑动的年代,他们禁区前沿互相之间的小配合几乎是把球传进对手的球门,前场的球员都有非常娴熟的一脚触球能力,相反的是德国,德国虽然有不俗的进攻力,但是在禁区前处理球的效率低,失误多,而西班牙这两点都不存在。几乎把空间最小的禁区前沿利用到了极致。特别是在托雷斯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博斯克用了无球跑动积极,反抢更加勤奋的佩德罗取代托雷斯,而佩德罗的存在也进一步让西班牙在禁区前沿利用的空间更加多
西班牙在2010世界杯所展现的攻坚能力是一种真的能把球传进对手门里的感觉,特别是这堆小灵快在对手禁区依然能用狭小的空间为所欲为,不断在人堆中找到传球的缝隙。
2010年西班牙站在了世界的巅峰,这批球员也达到了个人荣誉巅峰,但是在巅峰的同时,西班牙隐约而且是日后致命的祸根悄悄埋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