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ik简阳专题-,草池镇特辑【五】,简阳平泉县千古未解之谜,专题一直更新中,谢谢大家支持 此图片设有版权,转载,商业使用请经过作者的许可 在中国古代人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至今还没有任何考古学家来揭开那神秘的面纱,著名未解谜团的有四川的三星堆遗址,秦始皇陵当然还有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 在简阳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比如说简阳的简字由来的赖简池身在何地,夜月洞修建的年代是多少,简阳蛮子洞是否就是简阳原先存在的民族? 当然还有简阳白塔,有人根据塔第五层东面楷书“释迦舍利”匾额,推断白塔是安葬高僧衣钵或遗骸的,至于是什么人的,由于地宫从未挖掘过,无从考证。另一种说法是“镇澜塔”,据说宋代的沱江河并非是现在的位置,那时的沱江河岸离现在的位置已约二里之遥,当时白塔就建在沱江西岸水滨,是用以 “镇压波澜”,防止洪水危祸人间的,故白塔又有“回澜塔”之迷的说法。当然这些未解之谜被众人编成了传说,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说了那么多,现在流传最广的还数简阳平泉县遗址,有人会说平泉县会不会就是简阳平泉镇啊,错了,平泉县这地名由来的年代那比平泉镇相差甚远,还有人问草池平泉县这就是传说吗?其实真实的平泉县的确在简阳地界上出现过,曾经著名诗人_苏轼还是平泉县令的好友,曾经还为此题过诗,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它为啥在最繁华的时候,却踏平成了废墟?
简阳平泉县对于现代人会感到非常地诡异,其实了解简阳文化的人都知道草池镇原先的地名就叫做平泉坝。简阳平泉县故址为于草池镇平泉村,今白鹤观对岸,在1957年修简三公路时却挖到了许多残石与雕刻,其中有一座石碑令许多考古学家都感到十分意外,残碑上刻着平泉有九井十八庙,从此平泉县的历史就被许多考古学家感到好奇,直到70年代在这里挖到了许多寺庙,房屋残留的遗迹,据当地人回忆挖出的遗址多达几十处更是为平泉县的历史添加了神秘的色彩,因为那时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残石都拿去修猪圈,当阶石了,据说这里还挖到许多古墓,其中还有太子墓,因为我不太了解为此不再多说了,当有人问当地老人知道平泉县遗址否?许多人都一问三不知,却流传着犯了 孝子案踏平平泉县的传说,要说平泉县没有人提起,其实还是有资料记载的,而且那时的平泉县还非常地出名,据文献记载大约在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0年)设婆闰县(平泉县前身),据简州大约九十里(地点不详),隋开元(公元598年)移县治到赖黎池,改名平泉县,县治在简州西南六十里,即是今天的草池镇,当时改名平泉县的原因,是因为县之旁“有泉涌池”恐怕就是赖黎池吧?,所以叫平泉,到元代元二十年(公元前1283年),并入简州,存在时期大约600多年。1957年修简三公路,出土的碑文记载:“平泉有九井十三庙”。如今,遗址上,依然可见石狮、老井等残迹。平泉县自古以来非常秀丽,尤以县西两里的白马滩风光最为迷人,据说简阳四大状元王归璞曾在比建草堂。其中还有一口九龙井据说永不干枯,曾经简阳多次闹荒灾,其他井都干枯,唯独这口井舀一碗水,过后还会渗大约一碗的水出来,极为神奇!
根据考察,古平泉县治距今草池堰场镇2.5公里,跨白马滩,石粪凼,国防,平泉四村交界处。城垣早起荡然无存,至今遗址为城内以小桥为中心的绛溪两岸农田内,时有瓦砾出土,可见当年的街道繁华
那平泉县四大门又在哪里呢?据徐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在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平泉县令句珍在《重修白鹤观记》中写道“平泉县郭东门内白鹤观”语,可知平泉县城东门当在白鹤观与饮马井之间;西门在今龙潭沟口东、醒酒石附近,俗称为西门沟;南北两门因地理位置的偏僻,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的文献记载,这也算是平泉县其中的一大谜团了吧,但从四周地理环境来看,南面环山,北面绕水,系依山为城,傍水为池。按地形推算,遗址东西长约一点七公里,南北阔约一公里。
平泉县衙门位于平泉坝庙子山下,面南而立,约距今百来年来尚存石牌坊一座,平泉故城内水源充足,绛溪河沿城回折向南,经城中再折向北东流去,形如头朝左横的“弓”字,由此可见这平泉古县当是游人的一个好去处。
据《简阳县志》记载唐代平泉县令一人,县丞一人,县主簿一人。五代时平泉县令一人,县主簿一人。宋代平泉县令九人。到了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也是平泉县最繁荣的一年却因“地荒,竟废之!”县的建制撤销以后,平泉县地则并入简州,平泉县的建置在简阳历史上存在就有六百多年!而状元许奕的故址也在平泉县甘泉乡
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有位平泉县令名叫任孜。任孜是北宋神宗熙时,年已六旬,尚在做平泉县令,并且在熙宁七年(公元1024年)卒于任所。他的好友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作有《京哭任遵圣》诗。任孜遵圣,他还有个弟弟叫做任伋,字师中,兄弟两人皆是眉山人,苏轼的同乡。任氏兄弟并“知名于时”,人称“大任”,“小任”,是苏轼父亲苏洵的朋友,后来也成了苏轼,苏辙的朋友,多有唱和。苏轼诗集中,就有《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答任师中次韵(来诗劝以诗酒自娱)》、《泊南牛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京师哭任遵圣》、《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任时知泸州,亦坐事对狱)》等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得知,任氏兄弟都是和苏氏兄弟一样,“哀哉命不偶,每次才得谤的人物。而任孜更是“平泉老令更可悲,六十青衫贫欲死”。六十岁了,还在简州平泉县做一个小小的县令,后来还客死任所,无钱安葬。这也是简州历史上一位真实的廉政清官。
一位村民闻知我来意很热情。带我到一块正挂红缨的玉米地边,指着一个约三尺见方的土堆说,这原来曾是唐朝学家的观天象之台,上世纪七十年代治山改土时在此处挖出了铁圈,铁板,其中还挖到了令所有人都觉得惊奇的东西,这是一块令人费解的东西,他们说它像铁据说是那位天文学家的基座,这块石头它像铁,但比铁硬,为啥比铁硬呢?将其投入铁炉,无论高温都无法将其融化,拿钢锯无论怎样用力,这东西都不留半点痕迹,据水章老师说民间传说,唐代大天文学家李淳风曾在婆闰待过,县治移平泉后,或许有其脚迹。这块大石或石槽里的不明物,可能与天文星相有关。也有人提出,会不会是火星陨石?但陨石有这么硬吗?连钢锯都锯不动,而且锯掉表面的氧化物,内层却闪闪发光。再说,这么硬,又咋个做得成方整的物体放进石槽的呢?总之,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朝代,竟然能铸造出这等神奇的铸件,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举动。有人建议将它送省上有关部门检验。但无人牵头,只好继续由农民继续持有。
千年的平泉县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神秘的消失,怪异的石头,未知的前身,还有南北门的神秘,永远不会干枯的九龙井,这些都告知了我们简阳曾经有过繁华的县城,最后就跟空中花园一样诡秘的消失了,我们期待在以后的将来这些谜底会被揭开,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平泉县,而不仅仅是传说。
最后清代简西草池堰人胡家桢的一首《晓赴平泉》能表明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乘兴心原快,残钟短梦消。疏星光明岭背,清露滴林梢。野店繁鸡唱,溪桥任马骄。平泉何处是,指点路遥遥。
简阳民间传说中,有一个‘犯了孝子案,踏平平泉县’千古冤案的故事。说是五百多年前,草池镇叫做平泉县,非常富裕繁荣。有一天,县城里面一位老奶奶带着小孙孙在城外草坪上玩耍。小孙孙伏在老奶奶背上,和他打闹着玩儿。老奶奶一边逗孙孙,一边假意喊着‘孙儿打奶奶哟,孙儿大奶奶哟.....’恰巧这时有位朝廷派来的监察御史路过,听见了老奶奶的喊声,立刻停马下轿,将小孙孙捉拿归案。老奶奶慌忙跪下求情道‘大人哟,我是同小孙儿闹着玩的啊’大人厉声喝道‘闹着玩的,本官亲耳听到的,难道还会有假不成’老奶奶又连忙说‘我孙儿是**,求大人饶了他吧。’大人得意地说‘我晓得,你不要多嘴。’就叫人在食店里端来一碗香喷喷白米干饭,故意将一双筷子倒插着,递给小孙孙。小孙孙接过饭碗,顺手将筷子倒转来,就趴着吃了。大人更是生气地说‘他是莽的,他又咋个晓得把筷子倒转来,他又咋个晓得大口吃饭。明明就是孝子案,比加严惩’立即叫人将小孙孙打入死牢,把这件案件飞报朝廷。不久传下圣旨;按律将小孙孙斩首示众,将犯案的县城踏平,归并简州,平泉县踏平后,才在附近的草池地方修了三条街道。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苏轼 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无媒自进谁识之,有才不用今老矣。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黄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知命无忧子何病,见贤不荐谁当耻。平泉老令更可悲,六十青衫贫欲死。桐乡遗老至今泣,颍川大姓谁能箠。因君寄声问消息,莫对黄鹞矜爪觜。【绛溪河对岸的平泉县遗址】
京师哭任遵圣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岂惟催老大,渐复成凋丧。每闻耆旧亡,涕泫声辄放。老任况奇逸,先子推辈行。文章小得誉,诗语尤清壮。吏能复所长,谈笑万夫上。自喜作剧县,偏工破豪党。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谤。竟使落穷山,青衫就黄壤。宦游久不乐,江海永相望。退耕本就君,时节相劳饷。此怀今不遂,归见累累葬。望哭国西门,落日衔千嶂。平生惟一子,抱负珠在掌。见之龆龀中,已有食牛量。他年如入洛,生死一相访。惟有王浚冲,心知中散状。
白鹤观旁的简三公路,据说在1957年修简三公路时却挖到了许多残石与雕刻,其中有一座石碑令许多考古学家都感到十分意外,残碑上刻着平泉有九井十八庙
此石板桥曾是古平泉县唯一连通外界的交通,此桥多次毁于洪灾,数次重修,而古桥对岸就是今天的平泉坝遗址
走在小桥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车水马龙的平泉县城,回到现实变成了一道道农田
据当地的老人说就在90年代,有许多来历不明的人在这农田里来回张望,盗走了许多文物,至今下落不明,今天已经看不出半点痕迹。
简阳市草池镇往三岔方向走,大约朝福田乡去的路口对面是古平泉县遗址。上世纪六七十年,有村民发现一块大石头,准备开成小块抬回家做墙脚石。不料开出一正方形的槽,里面放了一块同样是正方体的不明物件,很沉。农民们以为是乌金,打算用钢锯锯开,各人分一块。但怎么也锯不开。又拿到镇上的铁匠铺,打算用炭火将其溶化。烧了很久,那家伙不仅不化,连颜色也不变一点,依旧呈乌黑色。无奈,只好用大锤将其打碎成几块,一人拿一坨回家。有人将它丢在装了碳氨的口袋里,半年过后,没有丝毫锈损。这玩艺儿究竟是啥,至今无人破解。
资料记载,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0年)设婆闰县,据简州大约九十里(地点不详),隋开元(公元598年)移县治到赖黎池,改名平泉县。到元代元二十年(公元前1283年),并入简州,存在时期大约600多年。1957年修简三公路,出土的碑文记载:“平泉有九井十三庙”。如今,遗址上,依然可见石狮、老井等残迹。民间传说,唐代大天文学家李淳风曾在婆闰待过,县治移平泉后,或许有其脚迹。这块大石或石槽里的不明物,可能与天文星相有关。也有人提出,会不会是火星陨石?但陨石有这么硬吗?连钢锯都锯不动,而且锯掉表面的氧化物,内层却闪闪发光。再说,这么硬,又咋个做得成方整的物体放进石槽的呢?总之,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朝代,竟然能铸造出这等神奇的铸件,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举动。有人建议将它送省上有关部门检验。但无人牵头,只好继续由农民继续持有。【陈水章】编辑
平泉坝遗址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立的碑
据说八九年立的老碑在老桥对岸,可惜被人破坏了
根据考察,古平泉县治距今草池堰场镇2.5公里,跨白马滩,石粪凼,国防,平泉四村交界处。城垣早起荡然无存,至今遗址为城内以小桥为中心的绛溪两岸农田内,时有瓦砾出土,可见当年的街道繁华
【当时立的文保界】 平泉县衙门位于平泉坝庙子山下,面南而立,约距今百来年来尚存石牌坊一座,平泉故城内水源充足,绛溪河沿城回折向南,经城中再折向北东流去,形如头朝左横的“弓”字,由此可见这平泉古县当是游人的一个好去处。 据当地人说这就是当时挖到的九龙井,这是六百多年前的老井,七十年 代抗旱时发现,井盖是后来加上的,下面为八边形大井。从井下曾淘出一种碗,没有碗底, 俗称“饼子碗”,当地民众说,三伏天用此碗装稀饭,可一周不馊。
平泉县四大门又在哪里呢?据徐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在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平泉县令句珍在《重修白鹤观记》中写道“平泉县郭东门内白鹤观”语,可知平泉县城东门当在白鹤观与饮马井之间;西门在今龙潭沟口东、醒酒石附近,俗称为西门沟;南北两门因地理位置的偏僻,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的文献记载,这也算是平泉县其中的一大谜团了吧,但从四周地理环境来看,南面环山,北面绕水,系依山为城,傍水为池。按地形推算,遗址东西长约一点七公里,南北阔约一公里。
当年挖到的石基
河边长得茂盛的荆棘树
这就是当地农民挖到的天来之物【图片由陈水章提供】
这座池塘正好对应了草池镇的由来,古平泉县时,县令曾在绛溪岸建赏鱼之池,供过往达官显贵取乐,因池中多京城带来的异草,故得名草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