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8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未来的教育史会如何为“学而思”背书?学而思可能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情。49年到78年之间的教育是乱弹琴,78年到高校扩招之前的教育还是不错的,高校扩招后,教育界弥漫着功利、娱乐风气了,而到现在是愈演愈烈,体现在中小学阶段,在民办教育进入后,整体更是走向精致的功利,各类外国语学校只是把使命挂在墙上,外面的教辅机构是缺乏教育内涵,比如说“学而思”。
在孩子三年级时,我去看过学而思,电梯出来后,广告映入眼帘,家长们交流的是孩子的成绩,孩子们神色匆匆,老师上课,学生听讲,家长陪读,一切在赶鸭子上架中,当时的感受就是: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学习数学,或许会略收获思维上的乐趣,解题上的技巧,但得到更多的或许是分数上的攀比,心态上的焦虑,这明显就是欲望的陷阱,而一旦进入,必定是患得患失,困绕其中不得出。家长的诉求多为成绩,而我个人对于拔尖的高分,觉得孩子能依着现在的节奏得到,自然是更好,若得不到,那也无所谓,因为我们没有奔着这目标走,我不想因几分的来去,让孩子使出洪荒之力,这附价值太低了。是提分的,就不去;是以研究的方式来学数学的,就去,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很多外面的老师缺乏教育学专业背景,无论是教育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上,与校内老师多年的积淀相比,是相差甚远的,所以课外老师若非研究性的,基本不在我视野之内了。且,校内老师后面的在职培训系统是政府支撑的,专业、持久。而课辅机构的老师依赖于自学和机构出力,单从这些老师们的课时,及机构的经营利益需要来看,充足的培训是乏善可陈。家长们出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以及为着孩子成绩,就奔向他们。外面的老师是知道家长不屑于看似简单的基础概念,喜欢在难度上叠加,而若孩子没有透彻理解概念,就在教学中实现了解题技巧,知道了解题套路,会沾沾自喜,使得分数好成为隐盖问题的幌子,这样,孩子在根基不牢的学习中前进,就如空中楼阁般上顶不到天,下落不到地。
还有,孩子在学校已是集体学习,一到周末还要扎堆到教辅机构,且不说孩子缺了休息时间,单从自学能力的培养上,也是不利的,一个没有独处时空的人,是极少有机会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的,少了自我琢磨,就难体验到发现的喜悦。
那难道孩子就不能提前学?倒也不是。关键是学什么?怎么提前学?找谁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因学习的目的,以及对孩子的尊重程度,而不一。我个人赞成的是,孩子喜欢什么,就给TA提供相应的资源,这些资源最好不要与教材同步,否则孩子会了,上课定时会索然无味,引用以前一朋友的话来说是“非系统适度超前”。“非系统”即不按某一体系走,而是按着孩子的兴趣,零星给到一些材料,在将来老师讲到时,TA会感觉到原来有一个老朋友一直在未来的某处等着自己,那种孤单行走而遇友的愉悦,就是他乡遇故知。平时散落的珍珠,经过校内老师的系统讲授,孩子自会串成项链或手链,在概念的理解上,由于孩子视野走在前面,对校内老师的所讲,会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适度超前”,我的理解不是难度上的叠加,而是只要是教材上没有的他山之石。至于“找谁学”,对于资源满天飞的现代而言,就看家长的视野了,像“网易公开课”“MOOC”,已足够丰富。另外,也要重视数学阅读,现在面向小学生有好多数学绘本,像《我是数学迷》《可怕的数学》等,趣味十足,孩子会喜欢的。中学开始就进入笔和纸的世界来学数学,可以看一些文字书了,比如远山启的《数学与生活》就很好,对于解题方面,我倾向于给孩子看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娃爸翻了一些,说:“这才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呢。”不过,我还没有看。
如果一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那就选择它,反之,则强大地离开,因为所有为功利叠加的砝码,都会追加为将来孩子迷茫的稻草。教育之路不可逆,不科学地苦在前面,也不一定会笑在后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