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2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中国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这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在农村地区,每出生100个女孩,就同时出生122.85个男孩;第二,在性别比失调这个问题上,农村的情况要比城市更严重。
或许我们还可以做出如下推测:在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下,男女双方在婚姻市场中的供求平衡已经被打破。若干年后,这多出来的22.85名农村男青年很有可能被贴上D男的标签,他们势必成为3700万“光棍”中的大头。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迟迟找不到“提升身价”的机会和方式,整村整村的男青年被无情地挡在婚姻大门之外。
如果一个人的正常生理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可想而知。这不单单是“光棍”的人生悲剧,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全隐患、和谐负担。
人口结构上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调,加上社会意识上的男强女弱的婚姻定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千上万的A女D男难以婚嫁将成为现实。D男的问题,只有通过国家加大扶贫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方可缓解。先富的A女,其居高不下的择偶心态,既是传统意识沉淀,又受消费社会影响,单靠个人掉头也难,何况这些多金女大半是工作狂,职业压力大,休闲时间少,社交半径又小,良缘难觅,如果社会不加以干预,许多人可能只有一“单”到底了——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也将失去做母亲的机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知青返城,一水儿的大男大女。当时一些全国性大报都在呼吁,把关心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作为大事来齐抓共管。那个时候,集体舞会风靡一时,婚姻介绍所方兴未艾。到1985年,这场社会单身危机基本解决。可以说,充分的社会动员在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当时社会不及时干预,很难想象改革开放的春光会那么美,“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也就唱得不那样欢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