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己是简阳人,却很难说明白简阳人身上一种普遍的具有共通性的精神。经历颇多,看了良久,想了很长,最后总结出两个字:复杂!
在简阳城市里的和城周围的人以前说话,和我们乡下人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最近十多年,就开始分化了,因为城里人在很热情地模仿成都话,吃饭,以前我们可以豪爽地说:干饭或者戳饭,家里几个人可以说:家里几块人,现在不是了,“吃饭”说成“吃肺”,“晚报”要说成“喂报”,似乎一定要那样说才是城里人,不管男人女人,都要嗲嗲地顶住舌头来说话,似乎不那样说,其他人要笑话,如果不那样说,就没办法证明自己早几年就已经不下田插秧子了,大家一门心思,瞎着跟着把以前的口音努力地删除掉,只有那样,才“更成都更简阳更洋盘”。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简阳人都是附庸混世之流,比如从那里出门在外的简阳人普遍都适应力很强,除了要顽固地随身带上一包海螺花茶外,语言,行为,习俗都能很快地融入当地人中间,也能吃苦,爱家孝顺,多半也可以靠自己的智慧或者力气,做一些贡献,少有作奸犯科之徒。
我今天重点通过两样东西来对比一下这种复杂的简阳人精神,这两样东西都是吃的,一样是面条一样是羊肉,我们打小就再熟悉不过的两样东西。
在简阳本地,曹敏和她掌舵的若男面业,着实让简阳人感到光荣。一个女人,一个简阳本土企业,依靠挂面,走进全国几乎所有大小商场,我们先不去研究其面条似乎真的好吃(至少我自己一家是不吃的,因为远不如广东的阳春面和上海手拉面等耐煮,即便和河南面相比,其面筋与口感也很一般),也不去研究它那种面露两头的圆棍子纸包装是否防潮和卫生,单看这些写着“四川若男”字样的面条,整齐地摆放在全国大城市的大型超级市场,以及千万个社区小超市的阵势,就知道,其眼光和胃口之远大,步伐速度之大快。若男,让我们看到了简阳力量和简阳人的厚重。
再对比一下,本应更具优势的简阳特产——羊肉,上好的土山羊啊,我们家乡老乡们,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就有过很多年养羊的习惯,这种羊,角有直有弯,身体大而肥,肥而结实,结实而美丽的简阳山羊,随便拉出一头都够你垂涎的,因为几乎每只羊都是在山上放养长大的,现在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很多小伙伴的童年就是和羊一起度过,很多人的学业命运就紧紧连接在羊脖子上的绳子上。把绳子一端的木尖往地上一插,捡块石头在木尖上猛烈敲打几下,羊就要在山上吃草,“咪”上一天(香港人管停车的计价器为“咪表 ”我怀疑是盗版简阳放羊的说法)。
可是,承载着如此丰富地文化内涵,如此趣味昂然的简阳羊肉为何走不出简阳?要分析起来,原因也不难说清,首先缺乏大市场经营思维,政府虽然鼓励发展美食文化,但不组织企业行为,任由农民自己打游击,搞小打小闹,靠火锅,羊肉汤,农家乐混几包烟钱够几次麻将钱就满足了。这种模式,当然无法和全国大型连锁超级商业企业挂钩,更加做不成袋装冷冻绿色食品,所以限制了运输、销量和市场范畴的扩张;同时,根据简城最出名的几家羊肉汤馆子内部人透露:长期着迷简阳羊肉汤,是危险的,不少经营羊肉汤的馆子,竞相在小伎俩上下工夫,搞些牛奶和其他“秘方”把汤加白——你自己买头羊回去随便你怎么煮煮哪部分,煮几天,汤也白不了,还有的是在汤里放些上瘾药料,普遍将羊肉用化学药剂炮制以提高脆感等等。目前这种秘密逐步被人识破,特别是重视健康饮食的客人就不会再来了,这样说起来,有些简阳人过于精明,巧于钻营,迷入歧途,缺乏脚踏实地精神,不能认识世界商业趋势,缺乏大市场的经营思想的。
复杂,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简阳人要是相反,那才可怕了。那么怎样在这种复杂的简阳人精神里去寻找与时俱进的元素来宣传和激发简阳人呢?我们要有主流精神来做向导,要培养举国文明的简商。我觉得好好深刻地剖析一下若男挂面和羊肉汤就很清楚了。这里抛砖引玉,为简阳市提点启发,能否组织学习若男面业,也搞一两家简阳羊制品企业起来?全国牛奶在伊利在蒙牛,咱简阳就搞最大羊奶基地,据说羊奶比牛奶价值高多了,还具有药物作用,羊皮服装,袋装羊肉……
各行业都出几个曹敏,各行业都有几个若男,那简阳和简阳人,在华人世界被人提起,不但有人知晓,还有不少钦佩才行!
[ 本帖最后由 木鱼 于 2006-10-22 19:42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