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3

莲公净语 果报相寻事可哀,谁从因地识轮回,漫天劫火炎炎里,都自杀生一念来。

217.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

218.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吾心,吾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3

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

220.弥勒菩萨戒杀诗 劝君勤放生,终久自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221.庆寿戒杀 黄彼岸

人寿遥期到百年,到来鸡犬亦欢然。忍心满座称觞客,饮血茹毛不一怜。

222.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223.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依报随着正报转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3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25.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226.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生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227.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228.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 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 不断不灭是真常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3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230.阿弥陀佛是法界一切诸佛本名!一切诸佛的名号是他的别号,阿弥陀佛是他的本名,所以叫法界藏身。

231.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一切咒语,都是阿弥陀佛的一部分。阿弥陀佛是全体。所以「阿弥陀佛」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过去讲《心经》,讲到后面,我就知道什麼是大神咒,什麼是无上咒,什麼是无等等咒。「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3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能以此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不请自来,二六时中,欢喜拥护,令念佛人,离诸恼乱,常得安稳。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菩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弥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咒语。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3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 、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234.《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235.念佛即是无上大利功德,则一切咒语即诸行门,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当舍有上小利之余行,而专念无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4

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237.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4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4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240.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4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242.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243.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244.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4

一切法得成于忍。

246.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247.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248.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

249.五念无虑福无边,私心杂念是罪愆

250.莫道地狱无人见,人间便是大地狱。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4

信愿念佛即是无上菩提心,大悲大智大愿即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菩提心。

252.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

253.所谓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

254.所谓的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发愿作佛之心者,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而度众生的心者,则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于诸佛国土之心也。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5

今时净业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

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5

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 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 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 妻一笔勾。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 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 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 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梁,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 名一笔勾。 富比王候,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 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 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 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 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绸,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 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 怀一笔勾。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5

十方诸刹土 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 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 极乐界中出

258.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259.也就是,这个人啊,这一生成佛的机缘到了,佛才告诉他这个法门。如果他成佛的机缘还没到,佛告诉他这个法门也没有用,因为他不是成佛的材料。

260.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5

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6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 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263.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264.大王!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大王。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载宝。其数各百,以用布施。不如有人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大王。假使复以象车百乘,载大秦国种种珍宝。及其女人身佩璎珞。数亦满百持用布施。犹故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复置是事。若使大王供养、恭敬恒河沙等无量众生。不如一往娑罗双树到如来所诚心听法。”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6

若转轮王,十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不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一弹指顷座禅,以平等心怜悯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

266.说尽大藏非有字,道通三世本无文。一句圣号老实念,密中之密禅上禅。

267.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6

.《观经四帖疏》言: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269.《往生礼赞》云: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270.十方如来邻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lchhn_2001 发表于 2012-5-9 18:46

持名念佛是《观无量寿佛经》里头第十六观。度什么众生?五逆十恶,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这还有什么话说?圆证三不退就是成佛。要不是成佛,三不退怎么能圆证?我们在前面说过,小乘初果开始证「位不退」;这大乘,就是四果罗汉回小向大,如果拿圆教来讲,七信位的菩萨证「行不退」,第二种不退;明心见性,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才能证得「念不退」,但是刚刚证得,没有圆满。圆满的三不退是谁?是圆教的等觉菩萨,像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之流的,他们才是圆证三不退。所以这功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你看看他不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他不要经历那么多阶级,那么多的位次,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到等觉,他不用经历,他从凡夫一下就跳到那么高,又是一刹那之间十念一念就得到了,这不可思议。真的,菩萨都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净土三经里头细讲,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是不可思议功德。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弘扬的,诸位要知道。
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查看完整版本: 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