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1
6Y2型机车由阿尔斯通公司贝尔福工厂制造,首批机车于1960年7月运抵中国,配属宝鸡电力机务段,并于同年11月开始投入运用,成为当时宝成铁路宝凤段电气化铁路的主力机车。1962年12月,宝鸡电力机务段完成了6Y2型01号电力机车架修,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力机车架修工作。运用部门普遍认为,6Y2型机车电气系统质量良好,尤其牵引电动机甚少发生严重故障;但再生制动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在使用再生制动时,电气系统需要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大大增加了引燃管和牵引电动机的工作负荷,令引燃管、牵引电动机的平均使用寿命分别缩短20%和200万公里以上;同时,再生制动也减少了牵引变电所的平均功率因数并增加电网负荷,也增加了谐波电流和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在宝成铁路运用的6Y2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1
为攻克技术难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一机部和铁道部决定,由田心(株洲)厂和湘潭电机厂以及株机所组成6Y1型电力机车质量改进联合工作组和技术服务组,两组均由时任新创立的株机所的副总工程师(未配正职)蒋之骥任组长,分别负责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试运现场服务、分析故障成因、提出改进建议。
蒋之骥,铁路机车技术专家,我国电力机车技术发展的组织领导者。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研制,继而主持进行重大技术改进,直到产品定型。筹划自行研制韶山2型电力机车。主持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技术引进与国产化。为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1
当时认为故障的主要原因在于引燃管。虽然引燃管在美、法、苏等国先后用于电力机车,但其结构及控制系统复杂,易生逆弧、熄弧故障。1961年春蒋之骥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赴德国和英国考察时,就了解到国外已生产出一批硅整流器机车,运用可靠。回国后他极力主张用硅整流器取代引燃管改造机车,他在株洲所安排人员作两方面的技术准备:半导体器件应用技术与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1966年株洲所与田心(株洲)厂及北京变压器厂共同努力,采用硅整流装置取代引燃管改造6Y1-004 号电力机车取得成功。此时蒋之骥在铁道部工业总局任技术处副处长,得知4号机车“改硅”成功,效果很好,他不顾当时“(河蟹)”的干扰,主持召开鉴定会,肯定这一重要技术改造成果。
引燃管的工作原理图,结构比较复杂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5
1967年,通过借鉴6Y2型机车的技术,田心(株洲)厂又试制了6Y1型007号机车。针对牵引电动机故障率高,主要是环火和电枢匝间短路的问题,经研究发现苏联的NB410(НБ410)型牵引电机设计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电压高、极数多、换向片多而薄,因此株机所和田心(株洲)厂共同研制了1500伏四极带补偿绕组的ZQ650-1型牵引电动机。初期6Y1仿照苏联H60采用28组件的调压开关与铁芯过渡电抗器,容易造成调压开关触头烧损、牵引电机飞弧等故障;为此又研制了新的20组件带灭弧罩的调压开关,并设计试制了空心电抗器,减小了过渡电流的冲击。通过这些改进,007号机车成功解决了引燃管、调压开关和牵引电机三大问题,并采用了碳滑板单臂受电弓取代原来的双臂受电弓、加装了电阻制动,解决了初期的许多故障问题。
运用在韶山1型上的ZQ650-1型牵引电动机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5
1968年,田心(株洲)厂和株机所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和成果,试制了6Y1型008号机车,为6Y1型电力机车的第一次重大技术改造,综合改进整流装置,牵引电动机功率提高到700千瓦,机车小时功率提高到4200千瓦,持续功率3780千瓦,电阻制动功率也提高到2800千瓦,最大速度90公里/小时。第八台6Y1型机车试制成功后,田心(株洲)厂报请铁道部请求对该型电力机车投入批量生产,而当时正值文...革时期,铁道部已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4月27日,经铁道部军管会决定,批准自008号机车开始,6Y1型电力机车正式定名为韶山1型,并于196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在1975月7月1日,参与宝成铁路全线电气化通车典礼的机车即为008号机车。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6
保存在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韶山1-008号,是中国首台量产韶山1型机车
铁博欺骗了大家,那是韶山型1008,不是韶山1 008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6
在生产过程中,田心(株洲)厂和株机所又根据机务段的实际运用经验,对韶山1型进行了许多改进。1971年,从韶山1型061号机车开始进行第二次重大技术改进,主要改进包括加大了主变压器容量,用过渡硅机组取代过渡电抗器,电阻制动也改为硅机组励磁,运行级位从9级增加到33级等。1976年,从韶山1型131号机车开始进行第三次重大技术改进,将主电路中抽式电路改为单拍式双开口桥式整流调压电路,取消了过渡硅机组而与主整流机组合并等。
经过三次重大技术改进后最终定型的韶山1型机车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6
韶山1采用双边内走廊双司机室;以机车最重设备主变压器为中央,分室斜对称布置,有利于重量平衡;车顶两端相对车底转向架处各有一台受电弓;中部有一台空气断路器;车顶两端还装有制动电阻柜。机车车体为箱式承载结构,由型钢与钢板焊接而成,车体通过四个中央支承(也用于传递牵引力)和八个旁承支撑于转向架。车体通风方式方面,车体两侧开有大面积进风百叶窗。行走部分为两台三轴转向架,采用“目”字形框架结构。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6
机车采用交—直流电传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电经由受电弓从接触网获得,再经机车总开关——主断路器和电流互感器送至主变压器。电能经主变压器降压后,通过整流装置整流、调压,再经平波电抗器滤波,最后供给牵引电动机产生力矩。早期的6Y1机车采用引燃管整流,后来基本定型的韶山1均改用了大功率半导体硅整流管代替引燃管,提高了设备可靠性,也延长了机车检修周期。
韶山1铭牌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7
韶山1的调速主要是依靠调节牵引电动机的电压来实现,它采用低压侧调压开关,早期8~60、61~130号机车分别采用过渡电抗器、过渡硅机组进行调压,而以后生产的机车采用硅转换调压的桥接中抽线路,取消了过渡机组,通过改变主变压器低压绕组抽头的不同接法来调节电压,实现33个全经济运行级,并简化了机车结构。牵引时机车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向6台牵引电动机并联供电。牵引电机为ZQ650-1型有补偿绕组、四极、串励脉流电动机,并设有三个磁场削弱级作为恒功区辅助调速手段,采用抱轴式悬挂(半悬挂)、双侧斜齿传动。
附图为韶山1的司机室正控制台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7
经过三次重大技术改进后,韶山1型趋于成熟、稳定。1980年经铁道部审定,从韶山1-221号车起基本定型并开始大批量生产,这时距首台6Y1型机车出厂已经超过20年的时间。截至1982年底,株洲厂生产了299台韶山1机车,分别配属4个铁路局(西安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北京铁路局)下辖6个电力机务段(宝鸡电力机务段、安康电力机务段、勉西电力机务段、马角坝电力机务段、六里坪电力机务段、石家庄电力机务段),运用于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襄阳至安康段、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石太铁路。
附图为改进后的韶山1型-242号机车,采用车身侧墙垂直百叶窗通风,装用新型空气制动机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7
1988年韶山1停产,株洲厂共制造了826台(包括7台6Y1型)。不同年代生产的机车的车号铭牌也有区别,其中6Y1型共7台,车号为“6Y1-0001~6Y1-0007”;第8台至第649台韶山1车号为“韶山1008~韶山1649”;第650台至第826台韶山1车号为“SS1-0650~SS1-0826”。
附图为使用SS1编号的韶山1型-698号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7
韶山1型又被网友戏称为“芍药”。目前韶山1型仍然运行在中国的铁路干线上,不过早期生产的韶山1的使用寿命已经接近或超过30年,开始进入报废阶段,许多机车已经相继被封存或按废铁出售拆解。截至2011年,仍然在拥有韶山1型的铁路局主要包括成都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和兰州铁路局。韶山1型机车为中国的电力机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8
目前被保存的韶山1型机车有:
韶山1-008号机车,曾先后配属马角坝电力机务段、贵阳机务段,于2002年8月31日正式退役,随后被送进中国铁道博物馆作静态展示。
韶山1-156号机车,退役后于2006年由郑州铁路局赠予郑州世纪欢乐园作静态展览。
韶山1-160号机车,保存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的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作为教学机车使用。
韶山1-277号机车,保存在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学机车使用。
韶山1-695号机车,原配属沈阳铁路局(河蟹)机务段,于2010年退役,随后被送进沈阳铁路陈列馆作静态展示。
沈阳铁路陈列馆展出的韶山1-695号机车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8
韶山1见证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历程,与她相关的重大事故也见证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的的磨合。珍惜生命,安全驾驶!
1973年1月9日凌晨0时42分,从上海开往成都的83次特快旅客列车运行在宝成铁路时,因列车晚点计划在观音山站正线临时停车会让从秦岭开往宝鸡的804次货物列车。但由于83次列车的机车乘务员疲劳驾驶,误以为列车正常运行通过观音山站,臆测行车并未确认信号,连续闯过显示红色的信号机出站,在观音山站与正在进站的804次货物列车正面冲突。事故造成22人死亡,44人重伤;韶山1型、6Y2型机车共报废3台,中断正线行车32小时48分。
1981年10月5日凌晨3时32分,因暴雨造成堑坡坍方,1914次货物列车运行至襄渝铁路曹家坝至青花站间K485+136M处颠覆,机车翻入后河,造成韶山1机车报废1台,货车小破1辆,中断正线行车14小时28分。
1987年6月10日,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的韶山1双机牵引1726次货物列车经由陇海铁路运行至新安县至铁门间,由于区间自动闭塞系统故障,司机没有认真确认信号,将灭灯的分区信号误认为绿色灯光,盲目继续运行并连续闯过两台灭灯的信号机,导致与前方停在新安县站区间内的1724次货物列车追尾相撞。事故造成机车小破1台,货车大破1辆。
1988年4月14日清晨4点14分,北京铁路局丰润机务段的韶山1-505号机车,担当4982次单机运行在京秦铁路时司机在行车途中睡觉,机车冒进信号,于丰润站(今唐山北站)与正在开出的77次列车正面冲突,造成两台韶山1型机车中破。
1992年7月1日清晨5时29分,郑州铁路局襄樊铁路分局六里坪机务段的韶山1-058号机车牵引1605次货物列车,经襄渝铁路运行至十堰市境内的花果站时,因扒乘货车的三名农民将列车机后第8位车辆其中一端折角塞门关闭,导致列车制动失灵,与停留在花果站3道、由两台韶山3型双机牵引的1608次货物列车正面相撞,并引发大火,造成机车乘务员死亡4人、重伤1人,机车报废三台、大破一台,22辆货车报废,直接经济损失900多万元人民币,中断襄渝铁路行车4小时26分。
1993年1月16日下午2时07分,郑州铁路局安康铁路分局安康机务段的韶山1-320、336号双机牵引2605次货物列车,运行至襄渝铁路大竹园至大米溪间K353+625处(胶蜡坡隧道内),因紫阳工务段违章施工,在没有办理封.锁区间手续的情况下在该处更换重伤钢轨,造成列车经过该处时脱轨颠覆,机车小破2台,中断行车96小时38分。
2004年6月14日上午11时25分,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分局宝鸡机务段的韶山1-571号牵引19095次货物列车,运行至陇海铁路杨陵镇站(K1158+845.5)时,因扒乘货车的闲杂人员恶意破坏,关闭折角塞门并提开机后1、2位车辆之间的车钩,导致列车在运行途中分离,司机发现列车分离后紧急制动停车,后部列车与前部列车追尾相撞,导致机后第一至九位车辆脱轨,机车小破1台,车辆报废9辆,扒乘货车者身亡。由于韶山1-571号机车修复费用大,故宝鸡机务段决定将其报废,并将571号机车的车号套用到208号机车,令原208号机车避免提早报废。
2007年7月9日下午5时许,太原铁路局太原北机务段的韶山1-687号机车,牵引CT47940次货物列车(编组54辆,总重4690吨),经由太岚铁路运行,准备在古东站停车时,机车乘务员发现制动失灵,列车越过古东站冒进区间,于下午5时33分列车冒进扫石站上行进站信号机,5时35分列车进入安全线冲上土挡,机车和机后第一至第十位车辆颠覆坠入山沟、第11位车辆脱轨。事故造成两名机车乘务员在扫石站跳车时受伤,机车报废,车辆报废10辆。事故原因是古交列检所作业人员更换机后1位车辆缓解阀后,进行试风作业时关阀了2位车辆前端折角塞门,试风完毕后忘记将该折角塞门开启,且机车乘务员也没有及时发现。其事故性质与2005年9月的太焦铁路65001次列车脱轨事故类似。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8
接着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说说神秘的韶2,这个车属于实验性车型,由田心(株洲)厂在吸取了法国的6Y2的先进技术基础上,于1969年试制了一台。前面介绍了一点6Y2,因为仿制苏联的6Y1质量不达标,不能上路,只好从法国进口了25台6Y2先顶着,6Y2同样采用引燃管整流,但使用更先进的高压侧调压且带有再生制动。
从法国进口的6Y2型电力机车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9
由于6Y2的优秀表现,田心(株洲)厂和株机所一边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并对6Y1进行改进,一边也想着仿制6Y2。1966年由开始设计工作,1969年田心(株洲)厂试制出一台机车,定型为韶山2型。机车出厂后,于1969年10月至1970年1月在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广元至马角坝的电气化区段试验运行。试验结果表明,机车牵引和电阻制动功率均可充分发挥,运行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早期的的韶2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9
韶山2采用高压侧调压开关、32级调压、大功率硅整流器和弹性齿轮传动等,技术上达到六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机车整体采用低合金钢制成的框架式整体承载结构,总体布置为内走廊双司机室;以机车最重设备主变压器为中央,分室斜对称布置,有利于重量平衡;两端司机室之后车顶各有一台受电弓;采用车体两侧通风方式。基础制动为独立式配合成塑料闸瓦,取代了过去使用的组合式制动装置,采用EL-14型空气制动机;并设有电阻制动,电制动功率3100千瓦。机车为单相工频半导体整流电力机车,小时功率4800千瓦,持续功率4440千瓦,机车单位功率重量28.75公斤/千瓦,最高运行速度100公里/小时。初期采用用高压侧调压开关、有触点分级调压(32级)、硅半导体桥式整流电路,装用西安整流器厂生产的6台硅整流机组,共计576只硅组件。1971年返厂改造后,取消调压开关,改整流桥为半控桥,实现相控无级调压;机车仍然装用6台可控硅整流机组,共享360只可控硅组件、288只整流组件,向6台牵引电动机并联供电。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09
机车轴式Co-Co,走行部为两台三轴转向架,转向架结构基本仿制自6Y2,但其机车全轴距比6Y2短。所采用的ZQ-800牵引电动机,亦全盘仿制自6Y2的TAO649B2电机,两者结构与性能基本相同,均为六极、H/H级绝缘、无补偿绕组的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为750伏,单台电机小时功率800千瓦。韶山2早期采用以串励方式励磁的牵引电动机,1973年返厂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后改成他励,试验结果显示他励电机有效提高防空转性能,但同时也发现产生电机换向性能变差的副作用。牵引电动机在转向架上采用抱轴式悬挂、单侧弹性直齿轮传动,与6Y2相同。
大海航行靠舵手,林副统帅时期的产物。韶2后来夭折不知道和这有没有关系?
soma9
发表于 2014-9-30 15:10
由于1970年株机所成功试制200安/800伏的可控硅组件(晶闸管),1971年田心(株洲)厂应用这种新组件对韶山2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将原牵引电路中的桥式硅整流机组改装成为采用可控硅的半控桥式整流机组,从而取消了原来的有级调压的高压调压开关系统,成为中国第一台实现相控无级调压、无级调速的电力机车。机车完成改造后,于1972年初在田心(株洲)厂厂线、北京环形铁道试验基地试验成功,同年5月赴宝成铁路试验,7月正式配属西安铁路局宝鸡电力机务段投入运营。
韶2的一张平面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