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镇和川黔宫 作者:蒋向东 圣旨碑和涌泉井 现涌泉初中所在地是一小山丘,名叫“卧龙山”,山上过去有一小庙,称作老庙子。在庙子外面,有高高的石阶梯,阶梯下面有一口井,以这口井为中心,另有八口井围在周边。关于中心的这口井,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 据说,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领军在这里打仗,老庙子被暂时征用为军营,刘备的夫人就住在庙里。一天,刘备的一个儿子外出玩耍,不慎掉入此井中淹死了。这个儿子生得眉清目秀,机灵聪明,勤奋上进,是刘备最心疼的,本来是准备日后立为太子的人选,现淹死在古井中,刘备悲痛难忍,但战事吃紧,不便打捞,就命手下将士用石块泥土将此井填封作为太子墓,在上面立了一通石碑,碑上只刻了两个字:“圣旨”,用来警告旁人:这是皇家征用之地,闲杂人等不得擅动,以便战争结束后,来迁回成都重葬。刘备的夫人痛失爱子,成天悲伤,常常来到碑前,泪如泉涌,所有的眼泪悉数流入泥土浸入井中。 刘备死于白帝城,战事结束,阿斗继位后,因疾妒淹死的这个兄弟才能胜过自己,也就没有前来迁葬,任其淹在井中,日夜泡在刘夫人的泪水里。日子长了,因其本属龙种,于是渐成气候,只是苦于被刘备“圣旨”压住,无法腾飞而去。 后来简州的地方官为了维护皇家权威,便另修了一座碑亭将碑保护起来,自修了碑亭后,怪事也来了,即“摇亭碑动,摇碑亭不动”,起因是有好事的小孩前去玩耍,无意中摇动了碑亭,竟发现只要一摇碑亭,中间的碑也跟着摇晃得十分厉害,而若摇碑,亭却纹丝不动。而且凡是摇动了圣旨碑,即招致洪灾,于是人们知道此碑是摇动不得的。从此再无人敢动这“圣旨”碑。 如此到了唐朝末年,战乱不断,一伙散兵路过老庙子,见立有圣旨碑,以为皇帝圣旨碑下必有宝物,于是一伙人上前欲挖盗宝物,将圣旨碑打烂丢弃,挖下去却是古井,待淘井完毕,井底啥也没有,只好悻悻而去。 当晚,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这雨连下了三天三夜不停,洪水上涨淹至老庙子的佛脚处方才止住,九口井里不断往外喷涌泉水,尤以中间淹死皇子那口井泉水喷涌最高,第四天正午,只见那口井中一道彩虹飞腾而去,顿时,雨过天晴,洪水渐退。井中之水,清澈甘冽,长年不涸,每逢干旱,井水也是满满的,并不时有清泉涌出,于是当地老人认为,这是皇子死后(河蟹)成龙的龙窝,是永不干涸的,就以“卧龙”称呼山名,以“涌泉”称呼井名,久而久之,遂以井名作为寺名,称其为“涌泉寺”。 此后,临近乡区善男信女前来朝拜,涌泉寺中三圣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会期时,常常被抬出寺来出驾游.行,当地又举行抢童子民间活动,场面十分热闹。“涌泉寺”也就渐渐远近闻名了。 又因涌泉寺是周围临近最大的场镇,又与乐至县凉水乡交界,逢场日赶集,人潮如涌,买卖十分方便,因此,涌泉寺成了涌泉乡的代名词,由于传说刘备的最聪明的儿子淹死井中(河蟹)成龙飞天,因此又因卧龙山而有别名卧龙场。因而有涌泉寺、卧龙场、涌泉乡三名并称的情况,沿用至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八日解放,将涌泉乡公所改为涌泉乡人民政府,直至一九九二年八月撤区并乡建镇为涌泉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