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本周热榜
查看: 9213|回复: 97

家庭系列教育讲座

[复制链接]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发表于 2006-8-17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一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 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 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 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 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 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 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 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 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 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 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二讲 我们如何做家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我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对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尤为重视。我们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讲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所以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即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1984年,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向全国家长发出倡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当好家长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倡仪发出至今已十余年的,对家长们仍有指导意义。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们的希望,本文在此给家长们谈谈如何敌称职家长的问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直到榜样作用

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强弱等等。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人们常说: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他们的,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么亲妈妈的。”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对家长不可能用正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要求,因为家长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强求家长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备幼儿教师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的,知识也存在老化问题。幼儿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从而使自己的威信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出了好样子,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已。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首先品质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国科技大学某届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中。

(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幼儿来说感染力极强。如果家长开怀大笑,幼儿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家长怒气冲冲,幼儿也会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较敏感等等,都与父母情绪的有着相关作用。家长要有开朗的个性,要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和蔼可亲,要保持一各常态的稳定情绪,对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在这种精神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以处惊不乱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发生在身边的意外事件,稳重沉着,应变能力强。

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中,还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拥有一千多项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白痴拒之门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智力迟钝”12岁时被校方勒令退学,他们的父母没有因孩子“笨”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二爱”走向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实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的就是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了大人的意图而斥责和打骂子女,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中产生的。

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具备各种兴趣,这里所谈的兴趣是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美等活动,如琴、棋、书、画、打球、照像等等,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既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交际、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高尔基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学龄前儿童,在3~7岁之间好奇心强,经常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往往向家长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令成人不可思议的行为,有些行为往往带有破坏性,成人切不可轻率地指责是“胡闹”、“捣蛋”,甚至于打骂幼儿,应该看到其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并给予正确地鼓励、引导,使之等到合理的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将家中的电动玩具或收录机拆坏,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好奇心所致,了解这一特点的家长会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小培养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热爱学习打下基础。而有的家长因不了解幼儿心理,常采取训斥打骂手法而扼杀了幼儿创造个性的萌芽。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在你们的打骂声中,没有了爱迪生,没有了爱因斯坦,没有了威特……。再如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注意注意培养孩子口语能力将是最明智的做法,而有些家长却逼着孩子写汉字、做算术,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进入学龄期正式学习时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可谓欲速则不达。其消极影响很难消除。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个性,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为此家长们应挤出时间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如《中华家教》、《父母必读》、《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幼儿教育》等刊物是家长们的良师益友,乌鲁木齐市妇联、乌鲁木齐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所编辑出版的《家教文萃》报荟了全国各地读物中的精华,同时也反反映了新疆特别是乌鲁木市家教信息,反映了家长及孩子们的心声,是沟通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家长通过它可借鉴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是学习家教知识的捷径。

此外家长们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听听讲座,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教子经验,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

三、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使孩子全面发展

将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浙江日报》登载:在一项调查中反映,92.7%的家长希望孩子具备大学学历。这种高度期望反映了当今家长对成才观念的误解。由于这种希望,家长们活得很累,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为他设计了一条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孩子出生后,特别是到了幼儿期,家长就开始忙于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忽儿让孩子学钢琴,学电子琴,忽儿让孩子学画画,忽儿又让孩子学书法……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达此目的,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于年幼的孩子盼望着自已能象爷爷奶奶那样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学习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否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酿成悲剧。南京一姓胡工人因三岁独生儿子背不出一名唐诗竟将孩子一脚踢死;孩子为逃避练琴而伤残自已手指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教训应引家长深思。家长应更新成才观念。

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5月11日考察湖南汨罗素质教育时讲道: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但任何国家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初级、中级人才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量的”。他又说:“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他认为:只有思想健康,思路宽广,有组织实践能力的人,而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道德的,身体健康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才有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当前社会需求来说, 同龄人中也只能有6~7%的人升大学,为此每个孩子不可能也用不着都成为大学生,都成为尖端科学的研究者。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有的人适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有的人适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点,家长应适应国家的需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古语道:七十三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上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式巧匠,如饮食行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师;服装行业中高级服装设计师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集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于一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未曾踏进过大学的门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却是学医的。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军万马专挤通向大学的那根独木桥。家长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孩子本身条件对他们寄于适度的期望,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顺其自然,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俱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有许坐,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洒划着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等,这样都很难制约孩子的。

家庭中每一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

(三)和睦的心理气氛 

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度过的。”乌鲁木齐市少年管教所曾对少年犯作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新疆有关方面教育科研人员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离异家庭儿童(3~12岁)心理特点研究》的结果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一般有以下特点:(1 )爱哭;(2 )放荡不 羁,到处乱跑;(3 )过分胆小和焦虑;(4)冷漠,无动于衷、(5)情绪低落,快乐不起来;(6)悲观,觉得低人一等;(7)孤独,经常发呆;(8)易烦躁发怒;(9〕惧怕某些动物、情景和人;(10)固执、自夸,并具有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紧张、防备、喜欢撒谎欺骗甚至敌视他人等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和心理障碍。以上这些调查都说明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家长要为儿童的一生负责,对家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气氛中成长,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孩子身上,幼儿喜欢玩耍,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奏效。

五、积极配合社会、集体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补不了的。但这都不影响其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即要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建设者,所以三方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协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龄前幼儿大都在托、幼园所受教育,这种集体式的教育从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规。在这里教师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品质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学习兴趣等。幼儿教师经过了专业性训练,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育、保育知识和教育水平,他们比家长更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因此家长应积极主动与托幼园所取得联系,紧密配合幼儿教师保育员,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要了解托、幼园所教育规程、教育纲要和有关条例,配合托幼园所及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教育目的,教育步调达到一致。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教育活动所需物品,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后一点要积极参加家园联系活动,如家园联系开放日,可使家长了解托幼园所的一日常规,家长学校可使家长通过听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长切不可借口工作忙、时间紧而放弃这种良机。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三讲 家庭教育和原则


为了使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不走弯路,给家长们谈谈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根据我国幼儿身心发展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目的要求,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发展非常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在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是让孩子学做一定有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据幼儿园问卷调查,孩子离园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公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他们。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

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幼小无知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教育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浪费食物,学着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促进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成长 。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比如,让孩子自己推动玩具汽车在地上跑,或自己骑小自行车,或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启发孩子进行思维,通过玩耍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而是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忘记了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标。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

家长对“严”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严”就是“厉害”,对孩子要给予好心而不能给予好脸,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认为“严”就是不听话就要打骂,赞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对当今的孩子采取这种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于打骂,体罚之类的行为凡和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不仅不能使孩子和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变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对孩子实行体罚只不过是家长缺乏理智和束手无策的表现,不可能起到严格要求的效果。

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最后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幼小的孩子生活经验的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怎样做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讲道理还不够,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因为孩子讲道理,只能讲几分钟或更长一点时间总不会很长,而且孩子接受这种说教也只能用耳朵听,听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响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信任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为此,做家长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四讲 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是说,处理问题,办理事情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以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情感为例:三岁前的孩子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照顾他的亲人。三岁时仍然有强烈的依恋情感并表现出强烈的模仿性。亲人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亲人干什么,他也要干什么,做游戏也要亲人陪他一起做。四岁时,爱说、爱问、爱动手、爱玩,已会自己玩或与小朋友玩,不用亲人参与和照管也会玩得很开心,而且还能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到五岁时,好问、爱学,而且还喜欢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考问别人,喜欢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拆卸,尝试探索活动越来越多,虽然“失败”、“破坏”现象不断出现,却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由上例可以看出,孩子的身心是随著年龄的递增而迅速发展的。处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曾主张把学龄儿童划分为“需要用不同态度来对待的年龄组”。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写过这样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教育孩子,也应犹如知时节的好雨一样,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以便使孩子更加健康成长。

一、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6、7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著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心理依据,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幼儿年龄特征。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如:幼儿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幼儿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幼儿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110次左右。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织平均为1400克)。在脑皮层的机能是有区域分工的,如:有运动中枢区、躯体感觉中枢区、视觉中枢区、听觉中枢区等。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儿未期,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些部位如受损伤,人就要丧失相应的心理机能。但是大脑皮层的分区机能又是相对的,即某一部分如损坏造成机能缺失,在一定条件下,别的部位会发展出这些本来不具有的机能去代偿。脑的这种代偿机能,年龄越小就越大。

幼儿心理发展,智力的形成是从神经系统开始的,特别是以大脑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幼儿期是人脑迅速生长且基本成熟的时期,它保证了幼儿心理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

杰出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二)幼儿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叫心理现象。脑是主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现象是人人都有,人人都熟悉的。比如:我们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每天”看到”孩子的举止行为的种种表现,“听着”他的欢声笑语,“思考”着家庭教育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也“想象”着孩子长大后的状况,常常为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而“愉快”,为孩子不好的行为举止而“气愤”,经常“考虑”甚至制定教育行动的决心和计划,并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前面所说的“看到”、“听到”、“思考”是人的认识过程;“愉快”、“气愤”是人的情感过程;“决心”是人的意志过程的表现。人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不但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映特点,这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则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没有好嗓子成不了歌唱家,而有了好嗓子没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成不了歌唱家。有些先天素质并不突出但却得到了好的环境、教育,反而成才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先天遗传只为孩子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题,而后天环境的优劣,对个体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教育则起主导作用。环境、教育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所谓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1)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

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注意的集中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受个性、兴趣、智力水平的影响。兴趣浓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儿,注意易于集中且稳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不论感知物体、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注意都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更不可能深刻。就像照像,不把镜头对准物体,调好光圈、焦距,再拍照,就得不到清晰的影像。所以,只有注意集中,才能在大脑皮质留下深刻的痕迹,记忆才会牢固。

对幼儿进行的观察和实际都发现,幼儿智力与他们注意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相反。超常儿童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

注意是幼儿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学后学业的好坏。

为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幼儿注意的培养和发展。

(2)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幼儿初期,凡是鲜明的,生动有趣的、能吸引幼儿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绪反映的物体,或者经过多次重复的事物都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不费力地牢记住,如幼儿对有意思的游戏和玩具,生动的故事等都可以记得很清楚,对去幼儿园的道路由于多重复,也能自然地记住。这些都是无意记忆、形象记忆的表现,也是幼儿记忆的主要形式。

而5~6岁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则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质变。这时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而一切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都需要有意记忆。否则,只靠无意识记,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片断的。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有意识记的培养。

幼儿记忆的另一特点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不断发展。他们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要比对抽象的原理和词的材料的识记容易;而在词的材料中、生动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识记。但总的来说,5~6岁幼儿词语记忆的发展大于形象记忆。

记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记忆,人的思维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有了记忆,人们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记忆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电子计算机,家长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3)幼儿无意想象占优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幼儿初期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主题,没有预定目的。如,3~4岁幼儿玩积木时,究竟要搭什么?事先不会进行想象,只是在摆弄的过程中看它象什么就是什么。一个3岁多的幼儿玩剪纸,七剪八剪,剪成了一个个图样,问他剪的是什么?他先说:“不知道。”然后又看看自己剪的图样说:“这是小熊和飞机。”第二天,再请他剪一个和昨天一样的小熊和飞机,他却怎么也剪不出来了,这个事实说明了幼儿的想象事先是没有明确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所以他们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幼儿在游戏中把椅子当火车开,但是,一会儿又把椅子当舞台让小动物玩具在上面表演。比如:幼儿正在画一颗小树,刚画了一半,又改画房子了,而且是画了一样又加一样,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听故事时,一边听一边想,感到极大的满足,故事讲完了,还要求再讲,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听,这表明幼儿的想象往往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初期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以及印象中特别深刻的部分。如,幼儿画人常常是头特别大,若是戴眼镜的会画上一副大大的眼镜。有的幼儿在争论中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会过分地夸大想象,如,毛毛说:“我要长得比爸爸还高。”亮亮马上会说:“我要长得比长颈鹿还高。”明明则会说:“我要长得比天还高。”

幼儿初期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清楚地区别开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当作真实的、并且以肯定的形式进叙述,告诉别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例如,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广州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

这正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我们绝为能误认为孩子有说谎,而应帮助孩子从混淆中分清想象与现实。

幼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表现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举止都酷似他们最熟悉最贴近的人,演妈妈象他自己的妈妈,演老师象他自己的老师,这告诫我们成人,要特别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幼儿中后期,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的独立性。如,编往事时,幼儿已有可能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学过和掌握的知识经验与词汇,首尾连贯,合情合理地编出故事来了。

总之,在幼儿期,幼儿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幼儿时,要充分利用其无意性来发展其有意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有目的的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方法多样,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担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任务,以发展其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

2、幼儿的思维特点的以具体形象性为主

(1)幼儿的思维活动是直觉行动思维。就是说,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幼儿只有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同时他们是一边玩一边想,如果不玩了,也就不想了,即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到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就能依靠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来进行了,已经能够摆脱具体行动,运用那些曾经看见过的,听到过的事情和故事来思考问题。如,谈到“花”,他就想到了自己家的那盆花,谈到“教师”他就想到了自己班的老师,谈到了吃东西要谦让,他就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2)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

A、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如,一位4岁半的孩子谈到在外地进修的妈妈时说:“我想妈妈也没用。因为妈妈远在千里之外。”

B、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评语言的理解。如,4~6岁,凭语言描述、说明就可以理解成人的意思了。

C、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如,幼儿早期能对事物说出好或坏、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但说不出理由,到幼儿晚期,就可以用各种理由来阐明自己的看法了。

D、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在成人引导下,幼儿晚期对比较简单的判断和比较直接的推理已能做出正确的反映了。如:一位3岁幼儿在谈到人会变老时说:“姥姥、姥爷生了我妈和舅舅时还年轻呢,他们长大了,姥姥、姥爷就老了;我妈、我爸生了我还年轻,我长大了,他们也就老了;我结婚生了小孩,我也还年轻,等我娃娃长大了,我也就老了。”这个判断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体现了这个幼儿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3)幼儿语言的丰富发展促进了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幼儿晚期的孩子已能够运用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事物本质属性。如,有的幼儿说:“花和人都会死的,桌子不会死。”“雪和雨都是水,只是样子不一样。”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一般特征,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5~6岁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认识并概括出了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而桌子是无生命的本质属性,只是限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用词不够科学。由此,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幼儿言语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3、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 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口语。在此期间,幼儿听觉和言语器官和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言的条件已经具备。3~4岁的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家长要注意教会孩子按普通话语调讲话,否则,发音不准或方言太重,以后纠正就困难多了。5~6岁幼儿掌握的词已由3岁的800~1000个左右,发展到3000~4000个左右。他们在正常生活的语言交往中,通过模仿学习已掌握发展到掌握并列句、复合句等多种句式,句子长度增加,能够比较系统、比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或描述某些见闻,但总的来说,幼儿口语水平的发展还是比较低的。

幼儿5岁左右产生内部语言。在幼儿内部语言开始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介于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叫自言自语。幼儿在活动或游戏中常常自言自语,这是语言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言语在发展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并观察与指导,对孩子在自言自语中担出的问题,如“奇怪!是哪儿不对了?”“怎么办呢?”或反映出的错误认识如:“你不听话就打死你!”我给你小汽车玩,一角钱玩一次“等。要给以及时地耐心帮助和纠正。

幼儿期语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幼儿的情感特点的外露、肤浅、易冲动,不稳定。

高级的社会情感刚开始萌芽。

(1)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当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他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最容易兴奋,甚至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客人看;进幼儿园,只要有一个孩子哭泣着向妈妈告别,马上会波及别的孩子也哭泣起来等等。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所以易受情境和他人情绪的感染。幼儿中期的孩子的情感已稍稳定,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苦恼。幼儿晚期的孩子情感已经显得稳定而深刻,遇到不愉快的事会长时间不高兴,表露的方式也比较含蓄了。

如,一位不到5岁的女孩送走了出差的妈妈,晚上,她避开家人,独自对着妈妈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我爱你,妈妈,我心中好寂寞。”然后在妈妈的照片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又把自己心爱的小被被的一角在妈妈的照片上放了一放,就低头沉思了起来。所以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孩子感情的变化,要倍加小心地爱护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以及活泼愉快的情绪。

(2)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情感的发生从容易变动发展到逐渐稳定;表情从容易不随意地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亲亲,抱抱等)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的体验(希望别人注意、称赞、愿意和自己交往等)。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已开始发展。道德感表现为规则意识已初步形成,能以自己和同伴按规则办事,干了好事而愉快。兴奋、理智感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实践感表现在对参加游戏或劳动的喜爱与快乐。美感表现为对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明快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劳动成果中所体验到的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紧密相连的,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细致地培养与发展孩子的情感。

5、幼儿意志的特点是行动目的性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但坚持性的自制力较差。

(1)3~4岁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活动目的,往往是由当前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直接需要引起。如,妈妈洗衣服,他也要洗,但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他看到爸爸正在用吸尘器打扫房间,便丢下正在洗的小手绢去找爸爸,还边走边说:“我洗完了,我要去帮爸爸打扫房间了。”他只热心地是洗、扫的过程,而不负责其结果,这表明,幼儿的意志还很薄弱,缺乏坚持性,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此时孩子行动目的的稳定性一般只能保持5~10分钟。

(2)5~6岁幼儿活动目的性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已能够提出与个人兴趣没有直接联系的行动目的,在困难的或看书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性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例如,盛暑时节,有的孩子会说:“我不要冰棍了,可以回家喝水,买冰棍还要花钱。”“大的鸡蛋给奶奶、爷爷吃,小孩子吃小的。”“等我听完了这个故事再玩。”“我一定要把小船叠出来。”等等,这都反映了孩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坚持自己的行动,这是意志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鼓励支持孩子这种精神。因为总的来说,幼儿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都较差,需要成人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教育。

(三)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岁前的婴儿已表现出了最初的个性差异。而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已有了明显的表现,如,他们在气质、性格上,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有的爱听故事、爱学习、勤快;有的浮躁、粗心;有的懂道理,有的创造性。孩子们在画画、手工、唱歌、跳舞、运动、讲故事以及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也初步显示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虽然如此,但距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中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对幼儿不可娇惯与溺爱,要多创造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儿童接触的机会,指导孩子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组织丰富有趣、有益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在与小朋友们的共同活动与游戏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体会到友爱、守纪、勇敢、助人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正常发展。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五讲 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孩子呱呱坠地时,给父母带来欢乐,期望。许多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想到给他充足营养,给他丰富的知识,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因此,以共产主义道德去教育儿童,使他们从小沿着无产阶级要求健康成长。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苏姆霍斯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我们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等等。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是因为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处处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幼儿对家庭的关心,爱护,成年后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

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

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等。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处及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

为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应当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其一些相应的技能、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孩子害怕困难往往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确实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但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还应给孩子以具体指导与帮助。当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幼儿天生爱动,在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他们的组织纪律和注意力的良好发展。故家长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诱导和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

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如当幼儿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故事后,吃糖次数就减少多了,不爱卫生的孩子也像“小猪变干净了”一样,爱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二)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幼儿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

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后把玩具摆得整齐些就更好了;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

(三)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发展。归纳起来暗示法有以下几种好处:易接受性,孩子从小不喜欢“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处在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

暗示法使他们感到平等,受到尊重,暗示手段使孩子感到愉快,轻松。如,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具体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变为自己的行动。通过暗示手段,使幼儿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暗示的方法包括有语言的暗示,榜样的暗示等。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成人招招手;孩子打瞌睡,成人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四)积极诱导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家长开动脑筋,从中选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只要有心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在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时,他想发火,但他未发火,因为他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想帮助孩子找一块干净布,但未去办,而是启发孩子爱干净,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伤孩子自尊心,相反,即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五)因势利导法

就是根据孩子原有的表现,诱导孩子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王老师讲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故事时,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画唐老鸭画笑了,王老师虽然非常恼火,但他还是冷静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当他了解情况后,要孩子们回家问家长“笑”有多少种,什么情况下产生笑?第二天,孩子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知道在刘胡兰就义时,不应该发笑,这不仅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而且让孩子掌握“笑”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明辨了是非。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六讲 怎样使儿童身体健康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建设现代化祖国,繁荣中华民族的重任将落在他们的肩上。党、国家和每个家庭都对他们寄托以无限的希望,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成才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健康的身体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什么是健康呢?健康不单指没有身体缺陷,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言,而且还应包括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健康的身体要从儿童幼年开始抓起,因此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懂得怎样做才能使儿童身体健康。

一、关心儿童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儿童机体的基本特点。生长是量的增长,指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发育是质的改变,指细胞、组织及其功能的成熟。生长和发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包含着机体质和量两方面的动态变化。

判断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最简单、最可靠的指标是体重和身高。体重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短期内体重的增减很容易测量出来。身高反映长期的营养状况和骨骼生长的速度,需要间隔较长时间才能明显地测量到。

整个儿童时期生长发育在不断地进行,但在不同的年龄期,生长发育的速度也不尽相同。有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在自出生后到1岁以内。初生婴儿平均体重3公斤,到1岁时平均体重为9公斤。初生婴儿平均身长50厘米,到1岁时平均身长75厘米。

第二个快速增长期在青春期(女孩从10~11岁开始,男孩从12~13岁开始),特别在青春期的头3年,男孩身高每年可增长7~9厘米以上,女孩可增长5~7厘米以上,体重平均每年增加5~6公斤。

1岁以后生长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公斤。身高平均每年增加5厘米。可以用公式推算:体重(公斤)=年龄×2+8,身高(厘米)=年龄×5+80。以上公式可以用于儿童2~10岁,10岁以后个体差异明显增加,不能使用公式。

小儿生长发育受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内分泌的影响,外在因素包括母亲孕期情况、营养、生活环境、疾病等影响。由于小儿身体及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疾病或生长发育偏离,因此定期健康检查十分重要。1岁以内每3个月检查1次,1岁以后到3岁每半年检查1次,3岁以后每年至少检查1次。通过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以保障儿童健康。

二、保证儿童必需的营养

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我们每天必须摄入含有营养素和热能的各种食物。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素包括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产生热能。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高,只有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才能保证其体格与智能发育正常,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膳食是儿童营养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膳食能满足儿童的全部营养需要。合理膳食以称为平衡膳食,所谓平衡膳食是指每餐膳食应有几种食物组成,由于每种食物提供不同的营养素和热能,适当搭配使营养素之间和热能供给之间达到比例适当,儿童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膳食称为平衡膳食。平衡膳食一般由四种基本成分组成:(1)谷类或根茎类(土豆、薯类等),做为一餐的主食,是热能的主要来源。(2)动植物蛋白质,如肉、鱼、奶、蛋、禽、豆类及其制品,提供优质蛋白质。(3)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4)脂肪、油、糖、满足热能需要。

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每天除了三顿主餐之外,可以在早、中餐之间和中、晚餐之间各加一次点心,如少量的糖果、糕点或牛奶、豆浆等,以弥补主餐的营养平衡。

我们不仅要重视膳食结构,做到主、副食搭配,粗、细粮搭配,荤、蔬菜搭配,而且还要重视合理分配各餐热量。俗话说,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是有道理的。早餐热量应占全天热量的30~35%,午餐占40%,晚餐占25~30%。

儿童好奇心强,喜欢花样多变的食物,因此多样化的食品,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变换着的色、香、味、形可以激发儿童的食欲。3岁以前的孩子,食物力求碎小精巧,烹制方法宜煨、煮、炖,不宜煎、烤、炸。3岁以后孩子的消化能力增强,还可以使用炒、烙、烤、溜。注意少吃甜食,少吃过咸、过硬的和带刺激性的食物。

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择食,尽量少吃零食,尤其是含糖的零食、冷饮。虽然糖果可以增加孩子的乐趣,提供部分热能,但过多的进食可以抑制食欲,不利于儿童健康。

三、重视体格锻炼

体格锻炼是利用因素(日光、空气、水)增机体体制,使机体与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保持协调的过程。儿童的体质强弱即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又与后天的营养和锻炼有关。足够的营养是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正确利用自然界的各种因素锻炼身体则能增强体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保持健康。

体格锻炼的方式因儿童年龄而异,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利用空气、日光和水进行,也可以通过游戏、体育运动进行。

小儿自出生后就应该衣着适宜,不必过暖。居室间温度适宜,冬季室温也不必过高,经常形容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培养小儿能逐渐生活在较冷的环境之中,户外活动即可以呼汲新鲜空气,以可以使皮肤接受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增加维生素D的体内合成,有利于骨骼生长,防止佝偻病的发生。小儿夏季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应保持在2小时以上。冬季亦应安排一定时间户外活动。有条件者可以进行日光浴、空气浴和水浴。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游戏有利于儿童身体发育,有利于健康,奔跑、追逐、跳跃、拍球等发展了儿童的走、跑、跳、钻、爬动作,使全身大、小肌肉活动起来。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发展思维、想象、观察和动作能力,培养机智、敏捷、勇敢的作风。集体游戏可以培养儿童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家长如果有机会,不妨也可以参加游戏之中,游戏将会更有目的性、创造性和富有教育,同时也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感情交流。

体操(包括被动体操和主动体操)适合于各个年龄期的孩子,是很好的运动。5、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在成人指导下参加各种田径运动、舞蹈、滑冰、划船等。体育运动对儿童身体能产生短期和长远的影响,能使肌肉系统紧张度增加,肌纤维增粗,耐力和活动力增强;能使呼吸加快加深,增加肺活量,发达呼吸肌;能使血液循环加速,心脏收缩力加强,改善心、血管功能;能使神经系统反应灵活、迅速;能活跃物质代谢,改善消化功能,提高食欲等。

体格锻炼必须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不适当的锻炼方式和过量的运动会产生适得其反,甚至使体质下降的结果。体格锻炼应注意:

1、根据儿童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

2、做到循序渐进。锻炼项目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活动量由小到大。

3、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

4、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效果。

5、注意安全。

四、合理的生活作息

所谓合理的生活作息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分配儿童一天中学习、休息、进餐、睡眠的和顺序,使儿童养成按时学习、按时休息、按时进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

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都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当机体内、外环境的条件刺激按一定的顺序反复多次作用于人体后,大脑就把这些刺激所形成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联系固定下来,形成一个链锁式的自动连接过程,这就是所谓“习惯形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就是经过反复坚持而形成的。

合理的生活作息不仅可以大量减少脑细胞的能量消耗,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对于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安排儿童的作息时间要采取动静交替的原则。学龄前儿童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他们的随着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较长时间的从事任何一种单一活动都容易造成脑疲劳。对年龄越小或体弱的儿童,休息时间要安排得更多一些。

户外活动也是合理生活作息不可缺少的部分。

充足的睡眠对儿童健康十分重要。睡眠的大脑表皮和皮层下绘声绘色的一种保护性抑制过程。睡眠使脑细胞在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得到必要的休息,恢复其能量消耗。充足的睡眠才能使儿童的精神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恢复。睡眠时人体使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多。1~3岁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2~13小时(包括午睡在内),4~6岁儿童需要11~12小时。睡眠不足的儿童可以出现精神萎靡、脾气暴躁、食欲下降等现象。

五、注意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家长所忽略的部分。

儿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丰富,准确,思维方式正确等。

2、积极的情绪。欢乐、幸福,喜游戏,爱表扬,好成功,爱参加集体活动等。

3、良好的性格。诚实、开朗、勇敢、热情、有克制力、与人为善等。

4、人际关系适应,乐于交往。

5、有追求、有情趣、观察细致、思考深刻、做事注意力集中,有恒心等。

6、没有心理疾病,如口吃、遗尿、梦游、咬指甲、吮拇指等。

心理健康是相对的,不能要求儿童在所有的时间完全具备上述良好表现。

儿童心理状况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和教育的心理健康的决定性条件,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影响,特别是父母本身的影响对儿童心理状况起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儿童首先和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儿童制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友爱、宽容、和睦相处,否则将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造成心理创伤。

2.家长的表帅作用十分重要,家长的观念、作风、习惯、品德、言行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楷模的力量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相结合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必须明朗,教育方法要一致,意见要统一,否则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符合孩子的实际,期望过高、期望过低或放任自流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偏离。

5.家长对孩子的爱应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着力点,不应溺爱。

6.鼓励和帮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7.以英雄、模范的事迹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为难心理。

8.永远保持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对于有口吃、遗尿、梦游、吮指、咬指甲等不良习惯的儿童应及时就医。

六、儿童常见疾病预防

(一)讲究卫生,预防龋病

龋病俗称“虫牙”,是儿童常见病,患病率高达50~75%。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口腔有大量细菌存在,牙齿表面积存有食物残渣,在牙齿的沟、窝及牙间隙内食物更易积存,残存食物被细菌分解而产生酸,破坏牙釉质产生龋洞,继而破坏牙本质、牙髓腔。龋病可以产生剧烈疼痛与牙周肿胀,危害儿童健康。

预防方法:

1、注意口腔卫生,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食以后要漱口,从3岁开始每餐饭后要刷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注意饮食卫生,多食含纤维的食物及含钙、磷、维生素D和氟的食物,少吃甜食,特别是睡觉前不吃糖果、糕点。

3、定期口腔检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4、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采取防龋措施。

(二)讲究用眼卫生,预防近视眼

儿童近视眼的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视眼发生的原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主要是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和近距离用眼的结果。

预防方法:

1、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保持1尺距离。连续读写40~50分钟,应该休息10分钟,放松眼机,让眼睛得到休息。

2、不躺着看书,不在走路时看书,不在阳光直接照射下看书,不在光线暗淡处看书。

3、改善室内采光和照明条件,为儿童学习配备局部照明,如安置台灯。

4、加强儿童全面营养,增强体质。

5、定期检查视力,最好每半年1次,及时发现和矫正视力异常。

(三)腹泻的预防与家庭治疗

小儿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绝大多数腹泻是由肠道感染所引起。预防小儿腹泻要做到如下: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食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

2、餐具食具洗净煮沸后使用。防止苍蝇、蟑螂叮爬。消灭苍蝇。

3、做好腹泻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腹泻可以引起脱水,严重脱水可以导致死亡。预防脱水的最好方法是口服补液,从腹泻一开始就可以使用。口服补液家庭可以自制,方法是:将白糖20克(约2茶匙),食盐1.75克(约1/4茶匙)加入500毫升温开水或凉开水中,充分搅拌即成。少量多次服用,2岁以上儿童每日可服1000毫升。

如果腹泻患儿经口服补液后仍口渴、频繁呕吐、发烧、腹泻严重或大便带血,应及时去医院就医。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七讲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需要、态度、目标、抱负),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发展和发挥。反之,非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因此,家长抓儿童智力发展,还要注意培养儿童认真、负责、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儿童和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所造成。

(三)巩固作用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反之,娇气、任性、懒散的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绪忽冷忽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就不能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弥补作用

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二、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兴趣,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二)兴趣的作用

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兴趣使人充满欢乐。

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兴趣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幼儿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主要是直接兴趣(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如看电影后学习英雄的美德,也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分辨力差。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

(三)兴趣的培养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孩子喜欢玩“开汽车”游戏,我们可利用他们的对奇心理,诱发他们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汽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多方的兴趣。

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接着孩子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

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三、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叫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用。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

情感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如,对敌人的恨,促使他勇敢杀敌,惊慌时会有意避开危险。

情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早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脑细胞发育迟缓都与情感消极因素有关,这些现象严重阻碍智力发展。

情感有信号功能,情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即表达情感的方式──表情(脸部变化、体态动作、语调、手势等),表情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人称为“情感语言”,这种“语言”对幼小儿童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如,对祖国的爱,是建立在对祖国的认识上,对父母、老师的爱也是如此。没有认识基础的情感,就会失去理智,从而会干出愚蠢的事情来。

孩子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幼儿的腐蚀。

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

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幼儿智力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

四、意志力有儿童成才的柱石

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意志和行动分不开,人们总是按事先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叫做意志行动。

(一)意志的作用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柱石。

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意志对人来讲,这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

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三十年后发现智力与成就之间,不完全相关,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从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占20%,没有成就的占20%,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主要差异在个性意志方面。因为意志是认识的动力,意志使认识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使人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意志具有自我控制的作用

为达到一定目的,必须克服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情感和行为,俗话说:“不要意气用事”,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此理。

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战胜自己。

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

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

孩子的精力与蒸气一样,若能控制,就能成为轮船、火车的动力,若任其发展就会造成危害。

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

(三)意志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

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像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100里,走了几十里觉得累。

当然孩子小,一下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破除过去“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陈旧传统观。长远,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子向长远目标奋进。

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

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向孩子讲述居里夫人在极艰辛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的事迹,张海迪与疾病作斗争和顽强学习的事迹,都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意志。

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某家长与5岁的孩子共同制定意志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四)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什么?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社会,对劳动,对人,对已,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可变的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举止,而是经常一贯的表现。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说的是性格的稳定性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比起其他方面来就缓慢得多了。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补智力的不足。

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首先面貌。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

那么性格从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呢?

有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形成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孩子还未形成稳固的态度,因此性格还未定型。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孩子对周围事物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性格未完全定型。第三阶段是学龄晚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形成,性格改变较困难。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最有利的时机莫过于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形成良好性格比较容易。一百年前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在幼年时期形成,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性格是非常巩固的,并成为人的第三天性。”

那么,幼儿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幼儿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因为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告戒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这一切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亲爱打扮,虚荣心较强,女儿也往往喜欢打扮,虚荣心也较强;父亲不拘小节,淡吐粗鲁,儿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脏言。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的优良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懦怯,那么孩子就不易形成坚强的性格。

有的心理工作者经过调查,还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例如,父母对孩子过分地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活动。孩子的性格多半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胆小,优柔寡断。父母对孩子缺乏抚爱,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冷淡,缺乏热情,甚至形成压抑,怪僻的性格。父母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溺爱,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变态,甚至还会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父母对孩子采取家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孩子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即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

可见,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养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八讲 儿童智力的开发



儿童智力开发问题,是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当今,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把教育当做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实现“四化”的坚定信念,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才能。因此,探讨如何发展儿童智力的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同样的情况下,儿童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深度、广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截然不同。如在一次智力测验中,测验员出1、2、3、4、5、6、7、8、9、8、7、6、5、4、3、2、1,共17个数让6~10岁的几个儿童相加结果,一个6岁的儿童在3分钟内答出81,而有的儿童一个数一个数的相加还出现错误。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的结果呢?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原因是每个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为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儿童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具有无法观察到的特点,关于智力的概念是国内外长期争论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我国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观察力,它包括有智力的条件──注意力;智力的窗口──观察;智力的储存器──记忆力;智力的翅膀──想象力;智力的中枢──思维力;智力的转换器──创造力;早期儿童还需要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础由于智力是一个人许多能力的总称,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不等于智力,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与语言表达能力好,但想象力、实践能力差。这只能说某人在某一方面发展不错,不等于智力好。只有智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称得上智力发展好。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一般有五个阶段。

第一,了解当前活动阶段。如听老师讲解或演示获得一般的表象和初步理解。

第二,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如用小石子或小棍计算活动。

第三,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形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离开实物,而依靠外部语言对头脑里留下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

如老师问,1+1=?,儿童头脑中会出现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的口算。

第四,只靠内语言(不出声的语言)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

第五,智力活动过程,简约化。多进行某一智力活动以后,这一智力活动的阶段逐步简约化,以高速度进行,则智力活动的能力便初步形成。

3~6岁儿童智力一般可以发展到第三阶段,发展突出的可能达到第四阶段。

二、为什么要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的智力就难以掌握较多的知识,具体讲没有注意力、观察力,儿童就无法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没有记忆力,知识就无法巩固、保存;没有思维力,就无法对事物有深刻地认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创新。所以说,智力不发展,就无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开发智力是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愈发展、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愈重要,对劳动者具有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要求就更高。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为未来的社会准备人才。未来的社会是一种开放型、进行型、动态型、网络型、高效型的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不只是体力型,知识型的人才,而且是智能型(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选择力、综合力、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故教育应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智力竞争),谁最早最多地拥有高智能人才,谁就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放在了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儿童智力开发,早出人才,出高智能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

在现代生活中,没有高智能的人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

(三)开发智力对幼儿有特殊的作用

从智慧器官大脑的成熟来看,新生婴儿大脑重有400克左右,3岁时,脑重量已达1080克,4~5岁则增加到135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1400克的重量。有人说,0~5岁有天壤之别,5岁到成人只二步之差,5岁前后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对于开发智力促进成才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如何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丰富知识,开拓眼界

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地背,容易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不从掌握知识技能和活动来发展力,搞什么单纯的智力训练,也只能是一种训练的游戏,没丝毫的价值。因此,要发展智力,必须正确处理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草之木。例如,狼孩,因没有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他有狼一样的生活能力,却不具备人的思维能力。又例如一对双生子,出生后不久,一个生活在密林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他们长至四岁左右时,林区的孩子来到城市,此时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结果林区的孩子身体强壮而智力差,因为林区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少。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给儿童传授知识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仅仅引导儿童(学生)片面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仅不能促进智力发展,甚至会妨碍智力发展。有的孩子学会了加、减、乘、除甚至乘方、开方运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发展。因为这是一种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运算。中间缺少创造性和思维成分,只是一种主要靠记忆和熟练完成的技巧。如对一个6岁的儿童进行测验,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可以做多位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在符合速算法则的范围内,计算速度很快,超过具有大专程度的人,但给他一张同年级学生期末考试卷,其答卷速度和同年级的优等生差不多。对他进行记忆广度、图形知识、智力游戏等测验,成绩和同龄儿童基本一样。综合各项指标说明,该儿童只是在算术方面接受了大量速算法的训练,表现异常,在其他方面与同龄儿童差不多。由此可见这种训练对智力有好处,但长期停留在这一点上,不仅不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会形成智力发展的障碍。如有一个11岁男孩子随时给他1880~1950年时期的任何一天,他能立即说出是星期几。他的加法更惊人,10到12位数相加,只要数字一念完,他马上就能说出答数。但他的一般知识却不如同龄儿童,许多诗句倒背如流但不知意思,他不能进行逻辑推理,涉及到抽象概括的事,他就目瞪口呆了。

另外传授知识不得法,也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如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都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

当然,练习甚至背诵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在背诵中要注意材料的逻辑加工,内在联系,更好地发展记忆力,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引起智力的量变和质变。

智力和知识截然不同。不能以掌握知识多少做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如25+18=?有的孩子用(25+15)+3=43来计算,有的孩子用数手指头的办法计算,有的孩子利用实物符号计算。虽然答案一样,但智力大不相同。

智力的形成比知识的掌握要慢得多,智力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而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智力发展有一定限制,到一定时期停止。有的认为16岁是顶峰,有的则认为可达30岁。知识的掌握是无限制的,智力发展停止了,知识可在智力停止发展后不断获得,智力不能传授,而知识是可以传授的。

(二)发展幼儿的语言

语言是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调节支配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发展。没有语言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心理发展,更谈不上智力发展。1~6岁的儿童是口头语言逐渐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艺术大师、文学家等,都有良好的语言训练。如法国的法学家威特、大诗人歌德,都是在5~6岁前接受3~6门语言训练的,在此基础上启迪智慧,后来才成了不平凡的人。

(三)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启迪孩子的智慧

音乐、美术、故事都是具体形象的教育,它生动、活泼、有趣。孩子喜爱它们,它们是发展儿童智力的最有效方法。

(四)游戏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手段

游戏能使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开发儿童智力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水平。家庭教育搞得好,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命运几乎取决于家庭环境和教育。

2.破除“天才”论(即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对人的智慧发展是有影响的,但不起决定作用。“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是靠后天教育影响形成的。

如卡尔·威特,生下来时先天素质低下,在其父母精心培养下,14岁大学毕业,16岁研究生院毕业,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授。

3.不要拔苗助长。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不可超越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

4.要有恒心。人才的培养周期性长,不可一劳永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必须持之以恒。同时,注意方法多样化的灵活性,不管多么好的方法,游于形式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5.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如学习兴趣、意志、性格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并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

(六)勤用脑、会用脑

人脑是人的心理器官,是智慧的物质基础,智慧与心理不能自然产生,需人坚持不懈地学习。大脑皮质细胞有特异功能,一定数量的神经细胞往往构成好似“0”形的神经环路,许许多多神经环路组成相当复杂的神经网络体系,脑就通过这些网络体系实现它的功能。脑子里的神经环路,极少数是先天建立的,绝大多数是靠后天勤奋学习,实践建立和巩固的。因此,早用脑、勤用脑能促使神经环路功能的建立、强化和巩固。

十九世纪德国科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进废退”的学说,意思是说,假若从幼儿起,就更多地使用某一器官,这一器官必然越来越发达,其功能大小强弱也因此而有差异。如铁匠的手臂,粗壮而有力,这就是长期使用的结果,如人体的耳骨,尾骶骨因长期不用而衰退。人脑是越用越灵。一提到多用脑,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用脑多了,会损伤脑细胞,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的大脑由140亿左右的神经细胞组成的,每个神经细胞可以接受千种不同的信息。

现代科学还证明,人的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细胞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不曾利用的脑力高达90%,这说明大量的细胞还没有被启用,大脑的潜力还很大,不必担心多用脑会被用完或受伤。

勤用脑、会用脑应做好以下几点:

1.有计划的训练使用耳、眼、鼻、舌、身五件宝。它们都是受脑控制和调节的多用五件宝。

2.科学地安排生活、学习和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3~6岁的儿童最少睡10~11小时,以保证消除疲劳,恢复活力。脑最易疲劳,脑疲劳了会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勤用脑不等于搞疲劳战。

3.除睡眠外还应有“文化式的休息”,即丰富多采的文娱活动。

4.交换脑力劳动的方式,例如计算、语言、音、体、美、娱、游戏交叉进行。

5.适应脑的活动节律。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行为受到三种周期的影响,就是人从诞生开始,情绪、能力、体力分别存在28天、33天、23天的周期变化,每个周期中都有高潮期,精力充沛,情绪良好,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低潮期体力疲劳,做事拖邋,情绪低落,判断力差,以及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间的临界期三个阶段,每个人的周期也有一定差别。

另外,人的身心活动,每昼夜也有周期变化,其中大脑皮质机能,一般正常情况是北京时间上午九时达高峰,下午4~6时出现第二高峰。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规律,有人善于晚上学习,有的善于早上学,而大多数人是混合型。

家长可根据这些规律,安排好一日的作息制度的活动,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九讲 向孩子传授初步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只有把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社会才能延续和发展,人类才能文明进步。知识也是3~6岁孩子独立生活与人交往以及与客观世界接触所必需的。

那么,家长应向孩子传授什么呢?教给孩子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他们经常接触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自然、数学、音乐、美术、语言等知识。

一、向孩子传授知识的具体内容

(一)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

1.认识自己和别人,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自己的家庭及所在的地区,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的关系。

2.认识周围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小学、工厂、商店、军营、邮局、本地的名胜及它们的名称以及它们与人的关系,具有的意义。

3.认识周围成人的劳动,从最接近的劳动开始,认识他们劳动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劳动工具和他们劳动的成果及劳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4.知道国家的名称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领袖和重大节日“五一”、“七一”、“八一”、和“十一”等。

5.认识交通工具。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知道它的名称,特征、功能,了解必要的交通规则等。

(二)有关自然的知识

1.认识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知道有晴天、阴天、雨天、刮风下雪,知道春夏秋冬季以及一年四季与人的生活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认识常见的植物、蔬菜瓜果、花草树木和各种农作物。知道它们的名称、特征、用途,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参与所能及的种植栽培,了解管理的简单知识。

3.认识常见的动物。如家畜、家禽、鸟类、昆虫和野兽等,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习性、用途,并进行初步和分类。

4.认识日常生活中浅近的科学常识。如水、冰、蒸气的变化情况与作用,物体的沉浮以及电、热、光、声和磁等物理现象。

5.知道有关安全和卫生的一些常识。

(三)有关数的初步知识

包括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孝多少、长短、粗细、宽窄、厚雹深浅、较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多少天,一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一个星期有几天等。认识空间,上下左右前后,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学会看时钟、日历;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会20以内的加减。

(四)有关音乐和美术的知识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要教给孩子有关唱歌、跳舞、欣赏音乐、打击乐器的一点粗浅知识的技能,尤其是唱歌的知识;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要教给孩子有关绘画、泥工、纸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些浅显知识与技能,尤其是画画的知识。

(五)有关生活和活动的知识

教给孩子一些包括穿脱衣服、鞋袜、盥洗、吃饭、入厕、睡眠、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和整理图书、玩具以及记住自己的父母的名字、工作单位、住址和门牌号码等知识。

教给孩子有关正确地走、跳、跑、平衡、投掷、攀登和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

(六)语言方面的知识

教孩子掌握口头语言,正确发音,学会说普通话;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语言;丰富词汇,能正确运用词语;让孩子能讲出自己经验过和想象到的事物,能比较正确的连贯地看图讲述或围绕一定题目谈话,发展其连贯性语言;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正确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二、向孩子传授知识的基本要求

向孩子传授知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孩子获得的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其基本要求有:

(一)传授的知识要浅显具体

不管是学前的家庭教育还是学前的社会教育都是启蒙教育,其传授的知识具有启蒙性,它既不追救知识的深奥也不强调严密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3~6岁的孩子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思维又是直观形象的,而且年龄越小思维越具体。比如,拿一张苹果的图片讲苹果的外形特征,即使多次讲解,孩子也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拿一个苹果,让孩子又看又摸又尝,就认识了。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从直接感知开始的,先认识事物的一些个别的,表面现象,然后经过反复认识,,形成经验,才能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孩子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没着由感性到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来进行。因此,向孩子传授的知识应该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常接触到的,具有启蒙性质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与经验,而且越是形象生动的,色彩鲜艳的,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事物越易于感染孩子,为他们所感知和掌握。

所以,家长切忌不要给孩子教一些生涩难懂,抽象间接的东西,也不要把小学的读、写、算的任务强加给3~6岁的孩子,这是有悖学前家庭教育的性质和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的。

(二)传授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知识的科学性是指教给孩子的知识是反映客观真理的正确无误,真实可靠的。

知识的思想性是指教给孩子的知识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符合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基本要求,知识内容健康向上,有教育意义,不是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的东西,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并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家长向孩子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传授知识,不进行品德培养,这不仅造就不出人才,反而贻害了孩子的前程,甚至会葬送孩子的一生。目前家庭教育中在孩子的培养上,重知识重智力轻视品德的倾向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必须及时纠正。

(三)怎样向孩子传授知识

家长在明确了传授知识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怎样向孩子传授知识。这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幼儿园和家庭向孩子传授知识的途径是不同的,幼儿园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通过系统连贯的课堂教学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而家庭则是在家长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手把手地进行的,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模式和途径,其中大量的教学是在无意中进行的。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家长只要能抓住日常生活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和各种时机,进行知识的传授,就一定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传授知识呢?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对3~6岁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可以说,活动是孩子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家长或成人向他们传授知识和孩子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权利,是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一吃喝拉撒睡外的最基本的活动,最喜爱的活动。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孩子的童年和欢乐。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的一门主课,玩具就是教科书。那么,它就是孩子学习社会,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孩子多游戏就能多获得知识、经验,多动脑筋,这样他们就变得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创造才能。既然游戏对孩子这么重要,家长就要保障孩子的游戏权利,尊重孩子爱游戏的条件,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让他们在游戏的天地里,尽情地玩,尽情地学,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说来,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又都是学习,而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则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孩子最有兴趣,主动积极性最高也最有效果。

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不仅让他们愿学、爱学、更要让他们乐学。让孩子通过快乐的方式学习,又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才能获得知识和才能。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恨不得孩子立刻成名成家,于是规定孩子每天要读多少页书,认多少字,写多少篇字,数多少数,做多少道题,背多少首诗,让孩子整天同那些抽象的数字,枯躁的文字符号为伍做伴,逼迫、强迫孩子学习,一但完不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轻者打骂,重者不准吃饭、睡觉,使孩子苦恼、焦急、惧怕、性格倔犟、好斗、孤僻、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健康,也浇灭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欲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智慧,是几乎所有家长的愿望,要开发孩子的智力,这也是许多家长的设想,如果真想如此的话,正确地做法应该是寓教于乐,即通过孩子最喜爱的,也最能挖掘孩子智慧才能的游戏,向孩子传递知识,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家长可让孩子进行诸如《奇妙的口袋》、《百宝盒》、《哪儿错了》、《什么东西不见了》、《听音计数》、《比谁说得多》以及填画游戏、归类游戏等游戏,这可以让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探索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获得知识、才能和聪慧。而这正是孩子将来能够成才的必要条件。

2.观察活动

面容是教师或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或者说,观察是借助于感觉器官来实现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地感知活动,如让孩子认识苹果。家长可拿来一个苹果,让孩子看,用手摸,用鼻子闻,最后让他吃,于是通过多种感官的活动,孩子认识了苹果的外形特征和用途,这就是观察。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知识的前提和智力发展的源泉。由于儿童缺乏知识与经验,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间接地事物而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直接感知(主要是视觉感知)认识事物的,可以说,儿童观察能力愈强,对事物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知识与智力的发展也就越,他们越来越聪明。以上说明观察在传授知识和孩子学习中的重要。

在观察活动中,家长应注意以下两点:

(1)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儿童受年龄、生活范围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家长如果要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事物或现象,一定要从培养观察兴趣入手。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入门的向导,是他们观察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观察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否则,再强迫也不行。儿童有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周围世界有探究的强烈愿望,什么都想知道。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兴趣的开端。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几乎有一万个“是什么”、“为什么”,这是非常可喜和难得的智慧的火花和学习的习惯。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从中指导,帮助他们去寻找答案,从而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有关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和数的一些问题,如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它会变吗?院子里的树,什么树叶先长,什么树叶后落?青蛙怎样钻到地下过冬的?引起他们观察的兴趣,求知的愿望,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积极思考,达到获得知识,增长经验的目的。当孩子对观察周围世界表现出兴趣后,家长要着手培养观察的习惯。这是启蒙教育的关键,学习知识的基础许多儿童之所以后来成为杰出人物,靠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观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使他后来登上了科学的殿堂,成为闻名四海的昆虫学家。

(2)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既然要通过观察向孩子传授知识并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家长就必须掌握和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①顺序观察法。是让孩子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地。

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如观察猫,先看头的形状与器官,再看猫的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猫的习性,使孩子获得对猫的整体认识。

②典型特征观察法。引导孩子先观察物体最明显的特征,而后再观察它的一般特征。如观察蝴蝶,先看它的典型特征翅膀的颜色,再看它的头、触须、胸、腹和足,形成对蝴蝶全貌的认识。

③分解观察法。是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认识,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观察客轮,先看客轮的外形,再对客轮的船首、船身、船尾、船舱进行观察,最后将各个部分的观察综合起来,就认识了客轮的全貌。

④比较观察法。让孩子同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或事物,并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培养孩子善于抓住物体的细小差别的观察能力。有比较才能鉴别,这种方法便于孩子认识事物,发展智能。如比较鸡和鸭、马和驴、苹果和梨子等。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来龙去脉。如让孩子观察蝌蚪变青蛙的发展变化过程。

3.操作活动

操作活动是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让儿童通过多次动手练习,实地操作,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法。或者说,它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反复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的方式。也可以把操作活动理解为“做”,让孩子在“做”中学。

操作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手脑并用的人才。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生活和一切其它工作都需要巧手。

3~6岁的儿童喜欢用手去征服环境,使用工具,摆弄玩具,尝试着自己去实地操作去做。而这一切与他们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慧才能有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手指尖上”。为什么?这是因为,在脑是整个身体的总司令部,管理着人体各个部门。大脑有5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人体驱干,但却有20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手。指尖上布满着神经,随时随地将外界的刺激、信息送给大脑,大脑再对这些刺激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断发出指示调整手的动作,使动作更加完善,结果心灵手巧,同时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训练和发展手的动作又会加速大脑的发育成熟,结果就手巧心灵。这说明,手指与大脑的密切关系。所以,让孩子参与操作活动,加强手指活动,训练手的动作,培养动手能力,是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聪明成才的源泉。

家长可通过以下操作活动向孩子传授一些知识与技能:

(1)捡东西、捏东西、钉东西、撕废纸,把东西放在小瓶子里、穿珠子、玩沙子等。这是训练手指功能的活动。

(2)泥塑、画图、上色、剪图拼贴和剪纸,这些手工劳动,需要孩子脑、眼和手的协同配合,是发展和锻炼手的动作的好办法。

(3)手工制作一些玩具。现代技术操作的高档玩具,孩子参与的活动少,而且操作简单不得手的动作发展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智力发展和技能的形成。那么怎样做才好呢?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些游戏材料,纸筒、纸盒、小瓶子、小棍子等,引导孩子手工制作玩具,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制作而且想玩什么就做什么玩具,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还可以培养孩子艰苦节约的习惯,使全心全意尝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其更加强烈的创造欲望与兴趣。

(4)让孩子早些使用筷子吃饭。人用筷子夹食物的时候,要牵扯到肩部、胳膊、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而且手的动作对大脑是一种有益的刺激,因此让孩子尽早地、长期地使筷子吃饭,可以促使他们的眼睛、手、嘴和脑的有机配合。

(5)教孩子打算盘。手是智慧的前哨,智慧在手指尖上,所以家长可以从小让孩子拨动算盘珠子玩耍、数数,到四、五岁的时候再教孩子简单珠算。由于打算盘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工发,现在美国提倡打算盘,而日本的家长也纷纷地让孩子学算盘,用筷子吃饭。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凡孩子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干,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的源泉,家长要千方进计地通过游戏、观察和操作活动,向孩子传授知识,这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一起活动

孩子是通过自己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皮肤、舌等)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在与环境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感觉器官能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的特性,发展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直接经验,而且孩子的智力也是通过感觉器官来体现的。可以说,看、听、闻、摸、尝、做、说,是孩子认识世界并获得知识与智力的途径。

一般地说,健康儿童的感觉器官都发展得比较好,但他们不会充分地运用这些器官,更不善于运用各种器官去认识事物,从中获得深刻的印象,比如,孩子只会较多地用视觉去看事物的外部特征,不会用手摸去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用手掂去分辨物体的轻重,不会用舌尝辨别水的味道等等。也就是说,孩子不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仔细感知事物,深入认识事物的全貌。

家长要想通过孩子的感觉器官有效地向孩子传授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促进智力的发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保护孩子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眼、鼻、舌、皮肤等)以及中枢神经是感知觉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完好健全的感觉器官,孩子就无法通过看、听、闻、摸等接触周围生活中的事物,获得经验认识客观世界,而且孩子的聪明是通过的训练开始的。所以,家长要保护孩子感觉的健康,防止眼、耳、鼻、舌、皮肤等发生缺陷并丧失它们的功能。如果孩子的感觉器官发生缺陷丧失功能,不仅无法知识、技能、开发智力而且也会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

2.注意对孩子进行感觉器官的训练

训练或锻炼孩子的感觉器官,要从出生后开始,先以发展视觉听觉为主,之后再逐步进行其它感觉器官的训练,让他们知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

(1)视觉的训练。视觉训练的措施有:①鉴于人的知识信息80~90%来自视觉,家长首先要从安全、卫生、光线、视力活动的紧张度等方面保护孩子的视力。②创造鲜艳明亮优美的家庭环境、房屋的布置、家俱和物品的摆设,玩具图书的放置,要井然有序,带点艺术性,以便吸引孩子让他们愿意观看。③利用自然的景象、景物训练视力。孩子稍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看天空,彩云、日出日落、原野田地、树木花草、山水河塘;各种建筑物、街道、商店、车辆行人等。④让孩子观看各种图画、各色小球、积木玩具、物品、服装以便辨别衣服的样式、颜色,各种物体的大小形状、长短。

(2)听觉的训练。训练听觉的措施有:①保护听力。3~6岁儿童生理特点之一是外耳道短而窄易发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耳朵的卫生与安全。②可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诗歌朗诵,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进行听力训练的各种游戏,利用大自然的声响,口头语言的效仿尤其是母亲要多与孩子说话等渠道,对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听力训练。③提供安静、和谐和有序的生活环境。这有利于听觉的发展,而噪音或无声的气氛不仅不利于听力的锻炼还会损害孩子的听力。

3.要让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感知活动。去认识事物的特性。比如用眼去认识和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用耳朵去倾听和辨别各种声音;用鼻子去闻和辨别各种气味;用舌头去尝和辨别各种味道;用手触摸和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与泠热等等,从而获得直接经验,感性知识以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这里必须强调,应该让孩子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地去感知同一事物或现象,把他们的眼、耳、鼻、舌、手、口和皮肤等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通过看、听、闻、尝、摸、做等才能行之有则且认识牢固,便于记忆。比如,让孩子认识梨子不妨拿出一个梨子、令孩子看、摸、尝、而不是只让看或只让摸,而是各种感官都参与古感知,这样才能较深入地牢固地认识梨的外物行征的用途。家长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有脑让他想,有眼让他看,有耳让他听,有舌让他尝,有鼻让他闻,有手让他摸和做,办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知识和技能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十讲 家庭游戏



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游戏。

每个人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和回忆,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游戏,就是与小伙伴们共同玩耍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抛弃了在幼儿园学习知识才是“天才”的思想观念,开始认识到游戏对孩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没有游戏,也就不会有孩子,也就没有孩子的童年。孩子正是在游戏过程中逐渐长大,逐渐学会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基本要求。

一、游戏的特点及教育作用

(一)特点

1.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

游戏这一项活动行式真正满足了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进步的需要。3~6、7岁的孩子,机体已逐步成熟,已能独立地较稳定地走、跑、跳、攀、爬,并能较协调,准确地操纵一些物品,完成多种动作,生活范围因此而扩大;随着思维和口语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接触各种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对周围的各种事物有较大的兴趣,渴望自己能作为独立的活动的主人参加到成人一样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游戏使孩子产生巨大愉快的源泉,满足他们心理的不同需求。

2.游戏是孩子的自主性活动

游戏是孩子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的自由的活动。在游戏中,自愿和自主是个重要的条件,如果孩子在游戏中失去了自主性的特征,只是按照成人的意图被动地参加游戏,他们便会失去游戏的积极性。

3.游戏是孩子具体实践活动,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儿童游戏中所反映的内容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孩子在游戏的具体活动中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并凭借丰富的想象,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印象,形成新的形象,创造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半个皮球是锅,一块铁片就当菜刀等,完全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及时间和空间限制。游戏满足着孩子的不同的要求,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

4.游戏是孩子反映社会的活动

孩子在人类社会里所接触的事物具有社会性,反映到游戏中也必然带有社会性。

所以,时代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孩子的游戏内容也有所不同。“我是机器人”“坐宇宙飞船到月空”等游戏,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孩子游戏的社会性,反映在孩子游戏的各种构成因素上,例如,游戏的角色,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运用的玩具等等都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二)游戏的教育作用

游戏是向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苏金娜讲的好:“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校“游戏可以使孩子萌发意识、激发情趣、启发智慧、锻炼体魄、塑造性格、适应社会。

1.游戏可促进孩子身体生长发育。

孩子在游戏中,身体的各器官和组织处于积级的活动状态。各种不同的游戏,大小不同的运动量,活动着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促进着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孩子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利。如孩子在玩“夹弹子”游戏时,需要大脑控制着手的动作,要精确细致手眼协调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平时玩的一些游戏又为进行日光、空气、水这三大自然因素的锻炼创造机会。如风和日暖的春季,可玩放风筝、跳绳、拍皮球等游戏;炎热的夏天,玩各种不同材料的玩水游戏,天高气爽的秋季,玩拾落叶游戏;寒冷的冬季,进行的雪地游戏等。这些游戏都在促进着孩子身体的各方面不同程度地趋于完善、成熟。

孩子在进行游戏时,总是非常积极的,欢乐的,总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心情,又保证着孩子身体的健康,保证着机体的正常发育。

2.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就如火花,它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特殊反映,可以巩固和丰富孩子的知识。在游戏中,孩子广泛使用着各种玩具,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运用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从工具箱中翻出一块会吸别的东西的铁块,如获至宝,于是他就用这块铁东碰碰西碰碰,结果发现自己的这块“法宝”只能吸住铁而不能吸其它东西,原来这就是爸爸常说的“磁铁”啊!这种知识经验的获得比家长给的知识不知要好多少倍。

游戏同时也是运用智慧的活动。在孩子玩各种游戏时,需要感觉、知觉、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五种智力要素的积极参与,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不断地解决不同游戏情景中产生的不同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如,还是这个小男孩,一天,跟爸爸出外散步经过一堆黄沙时,他突然问:“爸,要是把铁球埋在沙里,磁铁还能把它吸起来吗?”“你说呢”爸爸有意反问,“不知道啊!”爸爸于是鼓励孩子做做看。他从口袋里找出磁铁和铁球,将铁球埋在沙里,用磁铁在吸,反复了好几次,可怎么也吸不起,于是他得出了隔着沙是吸不起铁球的结论。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忽然,“爸爸,你看!”原来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现象,磁铁上吸附着许多黄沙中的细铁未,很难将它们从磁铁上面抹去,这又极大地激发他开动脑筋来考虑这一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游戏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的所有游戏都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和创造关系密切,不可分隔。没有大胆的“异想天开”的想象,也就无所谓创造。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就会发现孩子的游戏中充满了奇特想象和不同凡响的创造与主动探索精神。如,一个用长吸管无论怎样吹也吹不出泡泡的男孩华华,环视四周,决定用短吸管来吹。由于用剪子把长吸管剪短了,一下就吹出泡泡来了,当第一次吹出泡泡时,他笑了起来,并且说:“再剪短些。”于是,又用剪子有把吸管剪短了,这里竟吹出了比脑袋还大的泡泡,看到吸管尖端的大泡泡,孩子高兴得几乎连话都说来出来了。当时附近的小朋友发现华华吹出了大泡泡就问:“喂,华华,你是怎么吹得那么大的?”华华说:“是把吸管剪短了。”于是有个孩子就与华华比吸管的长短,结果华华的吸管比人家长了2厘米左右。周围的孩子都陷入了沉思。这里,华华仔细查看了自己的吸管,“啊!我明白了,我的吸管前面是斜的,瞧!”于是就让大家看自己的吸管。从此以后,当看到有的孩子吹不出泡泡时,华华就会告诉他:“把吸管口切成斜形试试,会吹大的!”

从发现吸管和长度到把吸管口切成斜形,这是对事物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这种质变必须在游戏中完成。

在游戏中,必须用语言来表达游戏的情节和内容,来弥补时空,材料的限制,来交流意见,商讨各种问题。开始时,孩子完全模仿成人的用语,用简单的句子组织游戏,逐渐语言也变得丰富起来,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种模仿运用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3.游戏能促进孩子对良好行为品质的理解及其行成。

当孩子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时,他的思想情感开始向社会化发展,为了能与伙伴一起玩,他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与同伴发生争吵吃了亏时,就要学习如何对待挫折和创伤。另外孩子在游戏中,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在模仿成人的行为的同时,也在理解,模仿,学习着成人的各种行为品质。孩子在游戏中常喜欢扮演自己熟悉、感到亲切可信的人:爸爸妈妈、医生、老师、司机、解放军、警察等,并常模仿、学习着这些角色的各种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要高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水平。一个日常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担任“警察”时,会以警察的优良行为的榜样来要求自己,会坚持在交通要道上持续5分钟的执勤,指挥交通保证行车安全和通畅,这会使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警察工作的认真和辛劳,感受到其优良行为品质的熏陶。

孩子在游戏时,为有趣的活动所吸引,为了把游戏玩好,乐于约束自己,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整个游戏的要求。这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处理不同的意见,热爱集体的良好行为品质,培养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游戏是培养孩子知、情、意、行的主要渠道。游戏是孩子道德认识的源泉,孩子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扮演角色与假想的各种人物交往理解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明辨是非,体察真假、区别善恶、评价美丑。道德认识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前提,孩子的道德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孩子道德观念就越明确,越坚定。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游戏形式,对孩子进行“晓之以理”的启蒙教育。

4.游戏能促进孩子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孩子在开展游戏时,置身于美的环境、美的玩具、美的游戏材料和美的气氛中,孩子容易受到美的陶冶,反映的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文化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使用着艺术化的语言,并经常进行包含音乐和美术活动的游戏,从而促进着孩子对美好事物、现象的感受、理解。同时,孩子还会时常依据自己意愿,根据游戏的需要去布置、美化周围的生活环境、运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有助孩子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增加美的修养。

正是由于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孩子身体,智力、道德美各方面的发展,并且是在孩子愉快、心甘情愿的活动中完成的,因而游戏成为对幼小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家庭中也要向幼儿园一样,重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二、游戏的组织引导

目前我国幼儿园游戏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二是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要开展家庭游戏,家长可参照以上游戏引导孩子参加。

角色游戏是儿童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主题和扮演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游戏,孩子们尤为喜爱。下面谈谈在游戏中,家长应注意做的工作。

(一)为孩子开展角色游戏创造条件

1.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教师、家长要注意开阔孩子的眼界,组织他们多观察、体验生活,扩大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孩子对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增长人际关系的交往知识,为顺利开展角色游戏奠定基础,丰富孩子生活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知识范围。

2.物质准备要充分。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孩子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玩具可以是孩子生活中的亲密伴侣,能激发孩子的愿望的兴趣,是发展孩子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游戏活动更有目的性,有利于形成孩子共同的游戏中心。

为孩子提供玩具宜简单,可以是半成品,这种玩具可以让孩子用想象去补充它的不足,创造出他们所需要的玩具。让孩子自制玩具,对培养儿童独立、创造性和提高游戏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家长可为孩子准备大量的废旧物品(废旧的泡沫塑料、小塑料瓶,火柴盒、药盒、糖纸等各种包装纸)也可带孩子采集一些自然物(如水果、果核、花草),鼓励孩子为开展游戏自己制作玩具,这即增加儿童游戏的积极性,兴趣性,有能充实游戏内容。但须提请教师、家长注意的是,不能在游戏前准备好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只单纯地去利用这些现成的玩具,那就失去了游戏的真正意义。

3.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

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孩子得以游戏的保证。任何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

人的生命是以时间来计算的,孩子的童年则是以游戏时间来度量的。在充足时间内充分进行自由游戏,孩子会幸福地渡过童年。在幼儿园、家庭中,教师、家长应允许孩子有时间自主积极地从事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自由地学习、探究,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因盼子“成龙”、“成凤”心切,用许多额外的活动挤占本该属于孩子自由支配的游戏时间,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宋词,更不能逼迫孩子一回家就坐在琴凳上、画架前,练琴、画画。陶行知先生讲过,要解决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造座“大桥”,设计“动物园”,去当个,“医生”、“教师”,不能早早地把孩子打发上床睡觉,以使自己安心工作和交际。一般来说,孩子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到晚饭这段时间,可玩些户外的游戏,但注意在饭前半小时应停止剧烈的活动,以免影响消化。晚饭之后可由孩子选一些安静活动,看电视、搭积木、听故事等。

(二)关于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第一、要引导孩子构思游戏的情节,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家长要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充分自由表达想象和创造性的权利,切勿包办代替。

第二、教师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游戏进程。观察的目的有二:一是观察游戏活动的发展情况,以便适时而恰当指导游戏。如观察孩子能否按即定的游戏主题开展游戏,角色间关系如何,能否友好合作进行游戏?游戏的情节是否健康?游戏的规则是否明确?孩子在游戏中有哪些自身难以解快的困难等等。二是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教育。

第三、因势利导,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使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

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游戏内容比较单调。应采用各种方法,促进游戏的发展。

第四、要注意游戏的教育性。

总之,在儿童游戏过程中,教师、家长要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增加玩具和游戏材料,用启发、建议、提问、协商、提示等方法来丰富幼儿游戏情节,提高游戏质量,教师、家长应着重指导游戏的情节内容、角色的扮演、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游戏规则,要特别注意游戏的教育性,讲评时,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三)为儿童游戏提供交往的环境

家长应尽可能地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之中,和孩子一道玩,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即可以融洽亲子之间的感情,享受其中的天伦之乐,有能在这其中了解孩子,被孩子的稚真而感染。但不能喧宾夺主,应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他在游戏中的权力的能力,通过游戏,家长会清楚地看到孩子体力、知识、能力、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会观察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在观察注意孩子的游戏时,应尽量避免用审视的目光来旁观孩子的一切,可和孩子共同游戏,在开始、进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有意地留心观察,这样才会获得对孩子全面的了解,及时的指导,有效提高指导和教育的效果。如在和孩子玩竞争性的游戏、下登山棋、打牌时,常会发现孩子因求胜心切,而发生犯规或蛮不讲理的情况,这时,正是克服、纠正孩子这一行为的良机,教会孩子怎样正确的对待竞争,怎样分平的竞争。

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家长、教师可以成为孩子游戏的朋友,并做到放手让孩子到户外活动,鼓励支持孩子到邻居朋友家做客、游戏、允许帮助孩子邀请别的小伙伴到家中来玩。不仅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玩,而且还可鼓励孩子与比自己大些或小些的孩子玩,学会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学会照顾、谦让、分享、合用、互助的精神。

家长应创设一个安全的可靠的家庭环境。游戏虽是孩子钟爱的活动,但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心情。孩子的情绪高昂时,玩的积极性、创造性、会得到充分发挥,会很认真地投入游戏。相反,孩子的情绪低落时,就提不起精神来玩。家庭的环境、气氛如果能使孩子觉得安全、可靠,就会大大提高孩子游戏的兴趣,就会激励孩子在探索创造,进入一个自由放松的精神境界。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十一讲 家庭美育



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里,美的事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到处都有,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都能感受到的。正如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一样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为,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

家庭美育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这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能鉴赏美,有创造美的要求和能力。所以,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是不应当忽视家庭美育的。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美育在我国古代早已存在。奴隶社会,就出了“礼”、“乐”教育。孔子在2000多年前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把美育和体育、智育、德育并列纳入教育方针之中,还主张“美育从胎教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中就提倡美育,60年代初曾对美学和美育展开了讨论。十年动乱后,又重新振兴美育,美育再度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育的实施有助于形成整个社会的正确审美观,有助于良好风气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抵制陈腐风气。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应当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加强美育,为他们日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打好基础。

(二)美育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它对体智、德育还能起到催化作用。因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特点可以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感的共呜,使孩子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形成良好品德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美育对学前儿童教育有特殊意义

1.美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可以提高全面发展教育的效果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性,认识过程带有很大情绪性,在教育教学中与家庭教育中运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手段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提高教育效果。

2.美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有利于智力发展。

人脑左右两半球各有重要机能,左半球分管逻辑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只有两半球协同活动才有利于心理发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有利于两半球协同活动,对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幼儿尤为重要。

3.早期发现和培养儿童艺术才能。

艺术才能的早期表现是当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早期艺术教育一方面可以为儿童日后艺术才能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早发现有才能的儿童。

二、美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美育在家庭教育中,之所以不可缺少,就是:美育与道德品质教育、开发智力教育、增强体质的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它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的目标跟德育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美好、善良的心灵。只是德育侧重于以理服人,美育则侧重于以美动人,以情感人。比如:有趣的故事、神奇的童话、常常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阿·托尔斯泰的《拨萝卜》,能激发孩子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感;雷锋、黄继光的故事,可以使孩子学到助人为乐,勇敢顽强的精神;参观名胜古迹,游览名山大川,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孩子热爱生活。对孩子来说,这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比干巴巴地讲道理,效果好得多。美育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当孩子观赏大自然时,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当孩子进行绘画、折纸、泥塑等活动时,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使孩子手巧心灵;当孩子听故事、听音乐、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好处。我们都知道,舒适美观,整齐清洁的环境,愉快的气氛,有规律的生活节奏,热情的关怀,良好的自我感觉……都能使人心情舒畅,增进身体健康。对于孩子来说,美育尤其重要,因为美育内容,绝大多数是生动、具体、形象的、非常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孩子乐于接受。它象甘甜的雨露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孕育着良好的品德,聪颖的智慧和健美的身体。

三、家庭美育的内容和培养途径

(一)家庭美育的内容

家庭美育的内容就是教育孩子要:思想美、品德美、情操美、性格美、习惯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体魄美等,概括起来就是教育孩子要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

(二)家庭美育培养的途径

“美”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现实美主要指大自然、生活环境的美和人的言行、品德的美;艺术美主要是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各种工艺美术等等。家庭美育培养的途径就是通过这两大类进行的。

1.艺术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的基础。

艺术美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歌、跳舞、绘画、听故事、朗诵诗是幼儿园进行美育的主要活动;在家里父母也要尽量利用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活动来增进孩子的美感、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孩子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开朗。

(1)音乐教育。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唱歌,哼哼唱唱是孩子心理高兴时最长见的表现。但是父母要注意:孩子唱歌有自己的特点,让他们表演和教他们唱歌时都需讲究一些方法。

1.选择合适的歌曲。

歌曲的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不要教孩子唱成人歌曲,尤其是爱情歌曲。

2.注意保护孩子稚嫩的声带,孩子唱歌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连续唱歌不能超过五分钟。唱一会儿让孩子的声带得到休息。不要教孩子唱繁难的歌曲,要选择乐句短孝音程跳动不大的幼儿歌曲给孩子唱,便于孩子换气和唱准每一个音。曲调起伏变化大,过高过低的音,孩子都无法唱出来,强为所难有损于孩子的声带。

3.使孩子了解歌词大意后再施教。

教孩子唱歌,要选择好歌曲,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适合孩子唱。教孩子唱歌时,先要告诉孩子学唱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讲一讲这个歌唱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家长先唱一遍给孩子听,要生动地、有表情、清楚地唱,使孩子有一个美好完整的印象,产生愿意学唱的兴趣。在方法上要让孩子跟你唱两遍,熟悉曲调,再将歌词教孩子诵读两遍,再让孩子跟着家长唱几遍,一支歌就基本上学会了,第二天再复习一下孩子就会自己唱了。

当孩子会唱以后,家长要帮助他纠正缺点,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4.让音乐伴随孩子的成长。

可以根据起床、吃饭、游戏、入睡等不同情景的需要选择相宜的音乐让孩子听音乐。起床时听轻松愉快,活泼有力的乐曲;吃饭时听舒缓,优美的音乐;就寝时听轻柔的摇篮曲等等。

家长可以在孩子欣赏音乐时结合情绪的变化给孩子讲故事。也可以合着音乐的节 拍和孩子一起踏步、跳舞、游戏。还可以指导孩子欣赏电影、电视、舞蹈中的音乐,这对于孩子准确理解音乐,丰富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

家长要常带孩子去听音乐会,让他亲眼看看乐队指挥是怎样挥舞双臂打拍子的;认识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乐器及形式多样的演奏与演唱。这样会增强孩子对音乐的亲切感,激发他学习演奏某种乐器的兴趣。

家长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孩子能自动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他的音乐修养,为他今后漫长的人生备好一份享用不尽的快乐。

(2)美工教育

1.培养孩子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家长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与条件让孩子欣赏他人的作品,引起孩子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可以给孩子欣赏中外名画、名作以及当代名家的作品。最好让孩子看原作,起码应该让孩子欣赏印刷精美的画册。有条件的话,要常带孩子参观画展、画廊,让孩子从小接触那些造型艺术精品佳作,激发他对美工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激发孩子用美工活动来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

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观察、了解他周围的事物,积累关于这些事物的印象与体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要表现它们的强烈欲望,积极主动开展美工活动。在孩子自己的表现欲望驱使下进行的美工活动往往最能反映他对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也能发挥他自身的智慧与能力。

3.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家庭环境。

为激发、鼓励孩子开展美工活动,家庭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家里可以挂些格调高雅的字画,放置一些富有艺术性的居室装饰物。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艺术情趣的居住环境。

4.按年龄特征指导孩子的美工活动。

家长要按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他进行引导和训练,使孩子热衷于美工活动,并且要了解哪些材料和活动是孩子适宜的,开始时只需给孩子一二样材料和用具,等他能较熟练地使用这些物件后,再增加新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面对一大堆新玩意儿,会使他不知所措,而且容易养成孩子做事心猿意马、虎头蛇尾,不爱惜东西等不良习惯。

为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在造型活动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用各种材料去表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觉。其实,对孩子来说,技法问题是不存在的,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身体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会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认识与感受。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美工活动无需过问,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是需要的。在孩子刚开始从事美工活动时家长要向孩子介绍有关材料,用具体的性能与用途以及操作方法等;在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帮助孩子大胆地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在孩子能理解也乐于接受的情况下,给他介绍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和技能。

对于孩子的作品,家长不能在技法上太计较。只要孩子能画出或是构造出物体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并能表现出一定的情节性,就应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使孩子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3)文学教育

孩子的语言是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早期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一生,还直接影响到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家长应运用给孩子读顺口溜、诗歌、绕口令、讲故事等生动的文学形式,启发孩子学习优美语言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学习模仿文明行为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1.重视提供刺激的环境,丰富的语言刺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孩儿多看、多听、多说、多模仿。如果只听不说,或只说不听、都无济于事,家长随时注意孩子语言的训练,在运用文学语言的过程中,要行动活泼,声音有大有小,声调要有高,停顿要有长短,恰当运用语言技巧,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2.通过儿歌、谜语、快板、故事等来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这些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易懂、易记、适合孩子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孩子续编故事。讲故事时,有时可不必讲完,在故事发展的高潮处或在情节转折处,停下来,剩下的故事内容请孩子自己想象来添加完成,把故事编完(也可编幼儿生活中的故事)。还可以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心情、环境、语气让孩子表演故事,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

3.大自然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的丰富源泉。丰富、美丽的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大自然以其博大的胸怀向孩子展现出蔚蓝无垠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逶迤的山峦、奔腾的江河、行姿百态的鱼虫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音响、神奇的变化会使孩子感到其美无比、其乐无穷。

家长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经验,还可以使孩子认识自然美,欣赏自然美,并以此陶情冶性,培养爱美,爱大自然的情感。

家长带孩子欣赏自然美景时,对孩子要边看边指点,边走边讲。必要时,可以驻足观赏,让孩子细细品味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并将它贮留于心灵深处。为提高孩子的欣赏能力,家长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向孩子描述景色,也可以用儿歌,小散文来启发情感,使艺术语言和眼前的美景溶合一起,进一步触发孩子的想象与美感,加深美的体验。一年四季都是家长利用大自然对孩子进行美育的好时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条件的家长要多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在幼小的心灵留下自然广博恒久的美,也给他播下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种子。同时,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来启发和教育孩子热爱自然美,比如看图画、电影、电视、听广播讲故事,观看艺术表演等,其中有关大自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和创造这样的机会去学习和思考,并随时加以指点引导,尽可能正确地向孩子做一些解释。家长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请教老师,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把答案详细告诉孩子。这样不仅满足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而且让孩子学到一些解疑答难的具体方法,对孩子的进步是大有好处的。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家长自己对大自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对孩子的美育是一种不利的因素,家长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情感,掌握一些自然常识,以便更好地利用大自然对孩子进行美育。

美育不仅对培养孩子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创造才能独具意义,而且是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的最佳途径。让孩子参加各种审美活动时,家长能及时发现蕴藏在孩子身上的艺术天赋与才能,还能让这些天赋与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孩子从事音乐或美术活动时,家长或教师可能发现那些对音乐或美术具有异乎寻常的兴趣和表现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培养、训练下,有可能成为音乐或美术界的优秀人才。类似情况在艺术史上不胜枚举。

不管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将从事何种职业,幼年的美育总会给他今后的事业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生活是家长向孩子进行美育的广阔天地。

(1)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利用美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家庭室内外的环境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像一个“潜在的课堂”对孩子美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室内外的环境应当整洁化、绿化、美化、儿童化。即除了清洁,放置有序外,要有色彩调和为孩子喜爱的艺术形象的装饰。为孩子创设活动的小天地,即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配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季节特点,使孩子能够经常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孩子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选择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种职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如建设的新成就,名胜古迹,劳动场面,好人好事等)引导孩子观察、认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美的、什么是错误的,丑的,培养他们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促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期是人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家长是通过美育孩子从小注意仪表朴实、端庄,语言文雅、大方,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友好、热情。孩子的服装应当称身合体,是显示出孩子身心健康特点的服装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对于孩子的精神面貌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孩子模仿力强,辨别美,丑的能力差,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使个人的举止言行,接人待物,穿着打扮,品德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家长应有的气质的风度,给孩子美的影响,使孩子通过美育成为一个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人。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十二讲 独生子女的特点及教育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盛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一、独生子女的独特性

(一)独生子女智力和才能发展方面的优势

第一、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集父母气血之精华”,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优越地位。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尽量满足他们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保证了独生子女的充足的营养和智力开发用品,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家长对“独苗”教育比较重视,精力与条件都充足。家长总是挤出时间带孩子参观、野游、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故独生子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

第四、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充分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因此,多数幼儿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幼儿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二)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的问题

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这些问题并非独生子女所有,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占60%,非独生子女占30%。

以上比例说明,独生子女产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普通问题,只是少数幼儿存在的问题;不仅独生子女存在此问题,而且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社会性行为问题,并不是“独生”本身所产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

1.错误的教养态度造成幼儿不良的性格和行为。

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造成幼儿消化不良,而且还形成幼儿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

过分的照顾,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有的孩子稍不称心,就大吵大闹,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过分的保护;孩子是好群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过分的“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掌握知识越多越聪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夸孩子。长此以往,养成孩子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个性来。

2.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应有足够的认识。

如前所述“独生”的环境对幼儿成长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我们还应辨证地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困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另外,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若家长能了解这些,就能主动地利用“独生”环境的积极因素,克服独生环境造成的问题,促使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3.传统思想作怪妨碍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封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亲关系观念,为的是将来老有所养。一个儿了不听话,还有二儿,二儿不行,还不小儿。“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方法,大有拨苗助长之势。

孩子的时间,被“前途教育”占满了,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

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结果有三:一是顺从型。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喏喏,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爸爸在照爸爸说的做。妈妈在按妈妈说的做。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骂我不做声,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长大了就出家门流浪于社会。

以上是孩子在社会性行为、道德、品质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并非必然出现的。只要家长认识到独生子女成长中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施以良好的教育,孩子就可以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以上所指的那些问题。

二、科学教育独生子女

由上述,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影响,可以出现的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这是家长最重要的,最神圣的责任。目前,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归纳以下几点: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要做到此点,家长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的远、放得开,收得拢。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诚然父母对孩子的家是应该的,爱子女不但是人之常情,而爱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但是爱子女不但是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长大成为对国家、对“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为此,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相反,对孩子娇、惯、纵容是有害的。俗话说:“严为爱、宠为害”,有位教育家说过,“毁于盲目父母的人,比毁于危险的小儿疾病的多。”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在家庭中,孩子应当是民主、和睦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要改变以长者自居的传统观念。克服专横的家长作风,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随意轻视、嘲讽、侮辱、体罚他们。同时家长应放手让他们逐渐具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不再包办代替。有困难要帮助、有了进步要鼓励,才能增长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铭记这一点。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

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一人独占座位;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具给大家一起玩……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使孩子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三)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

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四)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

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娇气十足的孩子将来是难有所作为的,要克服这种娇气,家长光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要吃苦耐劳”,往往成效不大。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因为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因此,在孩子的生活,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例如,在吃的方面,除了保证孩子必要的营养外,不要让孩子吃的太好,太精。对孩子的零食更要节制,尽量不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在穿的方面,主要是让孩子穿的整洁、大方、舒服。让孩子从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千万不要让孩子穿得花枝招展。有的父母不惜代价给孩子穿着打扮,把孩子打扮得洋不洋,土不土,怪模怪样。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而且会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使孩子从小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在孩子的学习用品玩具方面,不要总是给孩子买新的。要鼓励孩子用旧东西制做各种学习用品和玩具,使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习惯。另外,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孩子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比如去锻炼。如大冷天早晨,带孩子一起去菜场排队买菜,使孩子体会到大人的辛苦。这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

(五)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甚至争吵不休。我国有句谚语“吵闹多的家庭孩子也会变坏”。所以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没有感情的家长,是无法教育孩子的。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此一时、彼一时,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强了。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十三讲 怎样安排孩子假日生活



在节假日中同样得到健康的成长。为此建议家长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参照幼儿园一日常规,安排好孩子的作息和饮食

幼儿园一日常规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的。例如孩子的起居作息、三餐一点的进餐时间都是根据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安排,什么时候起床、睡午觉、什么时候进餐都需要保教人员进行日常训练,通过不间断的训练,孩子们基本上已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如果家长们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一日常规,在假期中很容易打乱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使孩子情绪受到影响,变得不守时,好动顽皮、挑食等等,直接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在孩子放寒暑假前,应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开放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一日学习生活,了解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幼儿睡眠时间每天应保证12~13小时,午饭后应有二小时午睡时间,要使孩子在家中也要养成午睡习惯。饮食方面应坚持三餐一点,每顿饭相隔3个半小时到4个小时之间,定时适量,不要把幼儿进餐时间与成人等同起来,时间隔的太长或太短。平时不要随意过多地给孩子吃零食,也不应养成孩子偏食习惯,或食之过饱,或一点不吃。

二、丰富孩子的假日生活,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节假日中特别是寒暑假、双休日,名目繁多的特长班相继而生,如美术班、电子琴班、舞蹈班、书法班、武术班……很多家长携子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之中,学完这个又赶去学那个,忙忙碌碌,自己忙,孩子也忙。本来节假日是为了让大人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轻松一下,休息一下,让孩子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使幼儿能与长辈有时间交流感情,享受家庭温暖的亲子亲情,可事实上休息日成了忙碌日,孩子们也在各种学习中不堪重负。据了解有些幼儿不只参加一种特长班,有些孩子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学完琴又练画,这些孩子常处在一种无奈之中,甚至于过早出现了厌学现象,结果与家长心愿相去甚远。

如何使孩子过好假日生活,家长们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安排。3~6岁孩子天性好玩、好动、好奇,他们喜欢群体游戏,因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体魄,增长见识。具体做法可采取以下几点:

(一)安排好学习活动

指导孩子看图书,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指导孩子看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手工、画画等。这些学习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灵活穿插进行。有些专长班也不是不能参加,而是根据孩子意愿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参加一下,但不宜过多。

(二)带孩子外出野游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幼儿园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为消除这种孤独感,家长们应抽时间将孩子带出户外,走出楼群,到郊外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有条件的家庭可将孩子带到农村中去,让孩子呼吸泥土花草的芳香,与农家孩子打成一片,克服独生子女身上常有娇骄二气。回顾成人走过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望怀,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幼儿的感觉器官比较灵敏,任何末见到的东西初次映入眼睑时,对于他们都是一种新的感受、新的刺激。孩子们在图书中、故事中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必竟不大现实的,如果孩子们亲眼所见则会使他们过目不忘,兴奋不已。例如孩子们在书中、电视中看到了“山”的形象,便产生了欲见不可的好奇心,一旦有机会目睹,便加深了对“山”的认识;这种认识促进了孩子认识大自然的求知欲,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使孩子在大自然中培养了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朴素情感。

(三)带孩子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家长应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展览馆、博物馆、植物园、少年宫、大会堂等地进行参观,还可以带孩子参观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通过参观可以使孩子从中了解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使孩子开阔视野,增加有关科技、天文、地理、历史、文物等方面的知识及学习兴趣。如有条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工厂、去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参观,从中了解成人们工作的辛勤,这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都是很有益处的。

(四)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培养社交能力

家长要有意识改变孩子回家后“独来独往”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带孩子去朋友、同事家做客,一方面欢迎朋友、同事来家玩耍。到别人家去时,要教给与人交往的礼节。上别人家做客时,家长要事先交代清楚:

1、要有礼貌、见人要称呼,告别说再见,别人给东西要感谢;

2、不干扰大人,大人做事的地方不要高声喧哗,大人讲话时不要乱插嘴等;

3、不要随便乱翻别人家的东西。

别人来家做客时,也要教育孩子对客人来访表示欢迎、态度要热情,要有礼貌等等。并在众人场合之下鼓励孩子回答大人提出的问题或给大人表演一些孩子自己的节目等等,从小使孩子增强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使孩子从小养成待人的文明礼貌习惯。

三、坚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加强品德教育

假日里,孩子们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多,孩子易产生依附心理,有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却要父母去做,三岁幼儿进幼儿园后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结果回家后,由于父母疼爱孩子,或孩子撒娇等原因,家长喂饭,家长不喂孩子不吃,这就无形中扰乱了幼儿园的教育计划,使幼儿园教育无法奏效。再如穿衣,幼儿三岁进园后在教师指导下要逐步学会自己穿脱衣物,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做的事不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却要包扮代替,那么教师的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园对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要求,在家中要努力做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凡是幼儿园里所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在家中也应一样要求做到,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教育孩子家中尊敬长辈善待小同伴,孩子能做到的事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不要乱放东西,大些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动手整理自己的衣物、床铺被褥,从小培养孩子主人翁的精神。

四、加强安全教育

有些家庭中由于夫妇工作繁忙,家中无老人,常将孩子锁在家中,如属于这种情况,家长最好将孩子托可靠人代管,或由幼儿园看管(寒暑假幼儿园保教人员轮流值班),以防孩子发生不安全问题。如孩子独自在家,要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孩子不要独自出门,不轻信不相识人的话,不玩火,不玩电,不爬窗户、不玩弄小刀、剪子,不胡乱吃药……等等,家长还可以自编一些安全防护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增强自护能力,有位家长利用日常听到与见到的危险事情编成故事,讲给孩子,通过故事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变为孩子头脑中自护知识的储存,锻炼孩子遇见危险的能力是值得提倡的。例如幼儿被拐骗、坠楼、幼儿捉迷藏钻入箱子被锁住闷死等不幸事件时有发生,这都可以做为故事的题材,通过教育,使孩子懂得大人不在时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总之家长要安排好孩子假日活动,使孩子愉快、安全地度过假期生活,精神饱满地迎接新学期或星期一的到来。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第十四讲 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孩子一上学便开始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校教育。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它必然引起孩子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学习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观,教育内容的加深,形象化教学方法的减少等等。因此,只有做好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孩子进入学校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健康向上地发展。那么孩子入学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一、身体方面的准备

孩子未入学前,虽然家长和幼儿教师也向孩子传授知识,但同小学的上课,学习的要求与形式都不同,而且学习也不是孩子的义务,更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孩子一上学,学习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和社会义务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小学是对儿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的专门机构,孩子一上学就要独立地参加学习,开始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学好所规定的课程,接受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天就需要消耗较多的体力,这要有较强的精力和耐力,需要有健康的体魄。为此,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

(4)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视力〕和耳(听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

(6)入学前应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二、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二)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三)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四)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其它用具和图书等。

三、学习方面的准备

孩子一上学就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上学之后他们是否愿学、爱学?能否学好?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涉及到学习兴趣、欲望、态度、习惯和意志品质等问题。家长要为孩子的学习做准备就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

(一)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儿童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它是儿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求知欲是儿童力求认识、探索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孩子对周围不明白的事物或现象,总爱问个“是什么”、“为什么”,都想知道,都想懂得、这就是求知欲的表现。

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和求知欲,就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地去探究,也就能自觉自愿,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探究新事物的动力,也是推动他们学习新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孩子上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主要工具又是书本。家长应经常找一些图画书给孩子看,要经常念一 些内容有趣的书给孩子听,这是很有益处的。可以告诉孩子:“你看,书里可以让人懂得许多事情的,上学以后,自己识字多;自己就可以看书,能懂得许许多多的道理,那多好!”从而激发孩子热爱课本的兴趣,促进迫切上学的愿望。

(二)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而是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地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当回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做小动作,而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所以,入学前要培养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便在进入小学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如早晨起床穿袜穿鞋,然后上厕所、洗脸、吃饭、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进教室,拿出课本和铅笔合,等待老师上课。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对将入学的孩子说来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所以孩子入学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如下的学习习惯:

(1)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

(2)看书时坐姿端正的习惯;

(3)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的习惯;

(4)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

(5)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入学这意味着孩子从家里到了学校,开始了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许多人接触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磨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呢?

要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要求孩子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处,平等待人,不逞强、不霸道,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打架骂人;教育孩子关心和爱护集体,遵守班级的纪律;培养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品德。

五、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和教师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正规教育的专门机构,也是他们获得,度过宝贵学习时光的地方。只有让孩子热爱未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他们才能生动活泼地成长。为此,家长应该以十分高兴、愉快的口吻,向孩子描述有趣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活动;向孩子介绍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带孩子到附近的学校参观,熟悉学校的环境,以便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与向往,使之产生急于学习,乐于上学的愿望,以避免惧怕上学的消极心理。

教师,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者,不仅是学生的道德教员也是生活的导师。

即然教育与学生的关系这样密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重要,那么家长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孩子对教师的热爱、尊敬和依恋之情,为入学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打下基础为此,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通俗易懂地讲述教师的作用和重要;

(2)引人入胜地描绘教师的生活和的情景(星期天批改作业、雨天家访、背学生看病、给差生辅导、半夜备课等);

(3)生动形象地讲述各方面人士尊师爱师的故事(领袖人物、科学家、教授、博士等);

(4)尤其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地现身说法地讲对教过自己的教师的崇敬与依恋的情感,以及逢年过节看望教师的情景,如有条件甚至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看望老师,表示对教师的感谢,这种直观的直接的感染,熏陶作用更大。

(5)可带孩子到学校,耳闻目睹教师的工作情形,让他们观察教师象慈母和蔼可亲关心爱护学生的事实或行动。用上述一切去诱发孩子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从而乐于接受他们教导。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
优秀儿童的标准



如何鉴别优秀儿童?美国学者里恩提出了十七条标准。

一、知识和技能:具有基本技巧和知识,能够适当应用这些技巧解决具体问题。

二、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的办法。

三、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四、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它。

五、反应性好: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能作出积极反应。

六、理智的好奇心:从自己解答问题中得到满足,并且能够自己提出新问题。

七、对挑战的反应: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八、敏感性:具有超过年龄的机灵性和敏锐的观察力。

九、口头表达的熟练程度: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的词汇。

十、思维灵活:能够形成许多概念,善于适应新的比较深刻的概念。

十一、思想灵活:能够及时摆脱自己的偏见,用他人的正确观点看问题。

十二、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十三、想象力:能够独立思考,富于想象力。

十四、推动能力:能够把既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能够从集体的关系中理解既定材料。

十五、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戏剧、书法、阅读、数学、科学、音乐、体育活动和社会常识等。

十六、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十七、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祥,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与孩子共享文学



加拿大winnipeg大学的培利·诺德曼先生是位儿童文学教授,他根据自己20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著述了一部充满新思维新思想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该书出版后,被称誉为“当代欧美儿童文学理论名著”,受到各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该书“描述了一个文学的,特别是儿童文学的乐趣范畴,此一乐趣范域是源于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在沉浸于文学世界时,透过各类能够满足其较深之思想与理解的那些诠释策略和文本所产生的基本愉悦。”文学冶人,文学冶性,这是文学作为“人学”、“情学”的根本艺术特征,通过情感通道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之时,享受到阅读文学的无穷乐趣──染情、添趣、益智、导思。这是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也是阅读儿童文学的一般规律。但人们在对儿童文学“乐趣”的认识上,时常有一种误解,往往认为“乐趣”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桥梁,通过它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评价儿童文学的价值上,人们用得最多的标准,就是这样一句名言:“寓教于乐”。其实,文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中介”,人们阅读文学的初衷是在享受文学的乐趣,而同时也不排斥得到某一方面的情感教育,从而受到文学世界的启迪,明白某些事理。

儿童文学的乐趣不仅至于儿童,而且至于成人,在儿童与成人的情感世界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的乐趣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文字字符后面的情感世界。破译与还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体验与回应儿童文学”──体验有文学诸要素组织起来的作品的情境与情感,并对之作出“回应”──或喜、或忧、或哀、或乐。文学的乐趣就这样在读者与文学世界的交流里油然而生。所以,著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趣”无处不在的文学世界:(1)文字本身的乐趣;(2)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3)运用我们的诠释体系以及理解策略的乐趣;(4)体认文学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善弥补的乐趣;(5)由文字引发的关于情境、图像的想象的乐趣;(6)故事的乐趣;(7)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8)新鲜感的乐趣;(9)讲故事的乐趣;(10)意识到文字、图像或事件如何组成有意义的故事的结构方面的乐趣;(11)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各种元素似乎恰如其分地组成一个主体的乐趣;(12)为自己找镜子的乐趣,暂时逃避现实所获得的轻松解脱的乐趣;(13)了解生活的乐趣;(14)了解文学形式与文类的乐趣;(15)与其他人讨论所读文本之回应的乐趣;(16)由回应产生的对文学、社会、人生更深层理解的乐趣……而上述阅读文学的各种乐趣,都可归结到一项基本乐趣: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回应故事或图画就是在和表达不同人格或经验情趣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谈论我们体验过的文本,则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我们靠阅读文字来体验自己之前不知或不熟悉的想法及经验。我们谈论文学以进入与他人的对话,因为好的诗歌、故事和图像,总是能够给人新的体会──无论我们听到关于它们的新想法、分享它们新的体验或拿有新体验的文本与它们比较,文学的乐趣就是对话之乐趣──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谈、读者与其他读者对于那些文本的对谈”。

然而,孩子对文学的“体验与回应”“根据他们对生活和文学的有限经验”,有别于成人的“体验与回应”,可能比大人在某些方面更简单,在某些方面更复杂,因而所获得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也不尽相同。因为这种不同,“反而更增加了文本产生的可能意义,而丰富文学整体”。由此,著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在与孩子一起分享文学乐趣的同时,还应该而且也必须“与孩子一起思考文学”。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玩具里的素质教育


钢都

“素质教育”不仅只限于课堂内学习,玩具也含有教育功能。

教育孩子存钱买玩具

目前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很多孩子不了解金钱的价值,也不明白玩具到底有多贵。如果你要为孩子买玩具,可先教育孩子存下部分零用钱,如平时的零花钱、过年的压岁钱作为购买玩具之用,这样孩子就能够学会珍惜玩具。

发起一个玩具清洁日

与孩子约定一个时间,一起为充满灰尘的模型车、塑胶动物好好冲个澡。简单地为孩子和你准备一个有喷头的瓶子、一块海绵或抹布、刷子和柔性清洁剂,一起动手清洗,就可以使失去光泽的玩具重新恢复崭新的面貌。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对这些玩具将会更有感情,而且将会发掘出更多新鲜有趣的玩法。

玩具的整理

许多物品都可以废物再利用,成为存放玩具的容器,例如塑料盒、鞋盒、小圆桶等等,父母可以在容器上贴上文字或图片,使孩子很容易辨别出盒内的玩具。慢慢地,孩子便学会了如何分类、整理,以及培养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把玩具放在低的、开放的架子上,使孩子自己可以自由取舍。孩子能拿到他要用的东西,便能日趋独立。

交换玩具

仔细观察,有哪些玩具是孩子几乎再不会去碰的玩具,将它们收拾装箱,并且在日历上做个记录,教导孩子借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建议他把玩具送给买不起玩具的小朋友玩,从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收藏玩具

如男孩子喜欢的车模玩具、变形玩具,女孩子喜欢的芭比娃娃玩具、工艺玩具,可以按生产时间,分门别类地进行收藏,培养孩子喜爱收藏物品的好习惯。

自己动手做玩具

如绳编动物玩具、脸谱玩具、土陶玩具等,培养孩子“动手做”玩具有利于儿童的素质教育。据称美国的手工艺套件皆配备有完整的文字和图案说明,给孩子授的是“渔猎”技能而不是“吃鱼”的能力。一件称心如意的手工艺品,其制作过程对 于引发孩子们对形状、设计、色彩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关心孩子的玩具

如果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手巧的妈妈和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设法修理。这样就可使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多么关心他,也会让他学会珍惜玩具。

和孩子一起玩玩具

智慧型、科技型玩具所具备的挑战性。使它们大都成了大人和小孩共享的玩 具。这时来一台父子对抗赛最适合了,同孩子一起玩玩具不但能增强父子之间的感情,缩小代沟,而且能够培养儿童从小就敢于面对各种挑战、竞争的能力,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亲子关系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刘越、未方文

合作精神涵盖着一个人对已、对事、对人的自制力,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以及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孩子能否较好地形成合作精神的关键。

1.注重积极的情感交流。

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受到多种暗含情感交流的影响,渐渐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以赞美、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孩子会感到很亲切,从而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只要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彼此间的合作就会顺畅得多。

2.想方设法赢得合作。

合作是亲子间平等关系的一种表现。父母要以民主的态度去理解与尊重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味迁就,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父母而言,必须处处讲究合作技巧,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

(l)形成多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学习为他人着想,为家庭幸福着想。我们不应该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孩子、理解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教诲”,同时学会理解他人。

(2)避免以命令的口吻说话。

如果我们用委婉的语调与孩子交流,就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表明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委婉的口气可以增加协调的气氛,减低反抗心理并赢得合作。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训斥和打骂他们。强迫的方法无法赢得孩子真正的合作,相反会损伤其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情绪,造成与父母情感上的对立。

(3)全方位地接纳孩子。

父母们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要求子女,而忽视理解和接纳子女。批评和挑剔只会增加子女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父母应与子女一起分析产生行为缺陷的原因和后果,主动积极地倾听子女的诉说,共同寻找克服的途径和方法,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受到父母接纳的孩子往往比较友善,乐于与人合作,他们从父母那儿学会了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切,增强了善解人意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3.家庭会议:促进孩子合作精神形成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来说,参加家庭会议是有诱惑力的。他们会觉得能与父母“平起平坐”讨论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

要想使家庭会议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家庭每位成员都有权利提出问题,其他成员有义务倾听,然后共同讨论,形成答案;二是切忌形成分配工作的会议,会议中应让大家共同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 ;三是每次会议时间不要超过二三十分钟;四是如果有谁违反会议的决定,给全家人带来了麻烦,应让大家都来体会不履行责任的后果,这可有效地加强家庭成员间的合作性和依存感。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你了解孩子的道德智商吗?



养儿育女不是一件有绝对答案的事情,然而一些著名教授提出建议,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借鉴。下面就是了解孩子道德智商的一些办法:

一、孩童是最敏锐的观察者

道德智商不只是从背诵条规得来,而主要是从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而成人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要小孩子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育小孩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二、从第一天就开始传达信号给孩子

譬如有的六七个月的孩子爱淘气,喜欢喝完牛奶就扔奶瓶,听奶瓶摔在地上的声音。对这种现象,是随他去,帮他收拾,还是呵斥打骂他?正确的方法是,当孩子喝完最后一口牛奶就拿走奶瓶,并一边跟他说话或洗脸。就这样渐渐地,孩子就没有兴趣丢奶瓶了。也就是说,从事情发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教育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小于一岁的儿童也能够调教,不然,长大了便难以教育,成为爱的奴隶就不好了。

三、良知启蒙阶段

在小孩进小学前后,这时,小孩开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观。

这个阶段,许多的新知识随着书本、音乐、美术和运动等形式,引起小孩的兴趣。小朋友们也开始接触与他们分享知识的老师和教练等。处于这样精力充沛的年龄的小孩,对新鲜事物甚感好奇。好奇和学习心极强,甚至令家长“追不上”、吃不消。但由于小孩正处于学习和启蒙的阶段,家长也应谨慎地尝试明白小孩是怎么去理解事物的。

四、品格胜于知识

无论我们的孩子成绩多好,无论懂多少道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教怎么做个好人。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重要的。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要善良。”

我们这一生要坚持的,就是做个善良的人,继续帮助我们孩子。同时,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谨记:品格胜于知识。

1

主题

1483

帖子

5174

积分

精英会员

UID
12
帖子
1483
主题
1
积分
5174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6-5-20
最后登录
2020-3-24
在线时间
369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电信
您怎么给孩子零花钱?



“爸爸,给我20块钱,我要买一个变形金刚。”“妈妈,我的铅笔用坏了,给我3块钱。”现在的孩子经常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家长的既不想拒绝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钱以后乱花,常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那么,到底要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家长首先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要认为孩子要钱是不应当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能脱离钱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与钱发生联系。因此凡是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买书、买练习本,家长就应适当满足孩子并让他自己去购买这些东西。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辞拒绝,并向孩子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已经有许多布娃娃了,还缠着父母要求买新的,这时,家长就应告诉她:“家里还有十几个布娃娃,你买这么多是没有必要的。爸爸妈妈的钱也挣得很辛苦,你要懂得爱惜爸爸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一般来说,上学以后的孩子,都能接受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给孩子零用钱时,切忌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务劳动联系起来。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正常的,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也能教育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感。但不能和钱联系在一起,家务劳动都是无报酬的,不能因为参加家务劳动而获得零用钱,这样会扭曲正常的家庭关系,扭曲天伦之乐,扭曲家庭劳动的意义。同样,零用钱也不能用在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上,这无疑是贿赂,用金钱来作为一种物质刺激,有碍于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害无益。

此外,家长要牢记的一点就是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否则,让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到头来会后患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邮箱:80411235@qq.com|营业执照|网站法律顾问|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简阳论坛 ( 蜀ICP备2021016404号-1 )

关注简阳论坛
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21 03:22 , Processed in 0.0960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