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7-1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子康研制我国内燃机车主型柴油机的过程,附件是刘老主持开发的16V240ZJB-C型柴油机模模型
1958年,为了开创我国内燃机车事业,工厂决定以前苏联的ТE3内燃机车为基础,由傅景常主任工程师主持设计巨龙型(后改名东风型)干线内燃机车。当时33岁的刘子康担任柴油机分系统的主任工程师,主持10L207E型二冲程柴油机的设计研制。当时内燃机车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科学技术也相当落后,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部门还是空白,设计研制内燃机车难度很大。
柴油机是内燃机车的心脏,尽管当时有前苏联的2D100(2Д100)柴油机作为参考,但资料不全,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很多。作为年轻的主任工程师,刘子康深知责任重大,他知难而进,凭借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兢兢业业、百折不挠,带领有关科技人员进行了艰苦的设计和试验,终于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随后,他又主持了10L207E型柴油机加装废气涡轮增压器,提升柴油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的试验研究,以及调车机车用6L207E型同系列柴油机的设计定型工作。
1964年东风型内燃机车开始批量生产,10年间生产近千台,为铁路运输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为了开发性能更好、功率更大的内燃机车,工厂决定自行设计研制东风4型内燃机车。刘子康仍然担任柴油机分系统的主任工程师,主持16V240ZJ型四冲程柴油机的设计研制。
大功率柴油机曲轴通常都是用锻钢制造,当时由于条件不具备,不得不采用铸铁,这给柴油机设计带来极大困难。他带领有关科技人员从设计、工艺两方面入手,经过反复钻研、实践,终于获得成功,开创了大功率机车柴油机采用铸铁曲轴的先例。在一次国际内燃机学术交流会议上,当我们的代表介绍球墨铸铁曲轴时,有些代表以为是讲错了,他们认为这么大功率的柴油机不可能采用铸铁曲轴。我们的代表回答:一点没错,我们确实成功运用了球墨铸铁曲轴。
柴油机燃烧室的结构与空气、燃油供应部件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柴油机性能,为了选准结构,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了一种既与当时增压器、燃油喷射系统设计相匹配,又能满足机车运用要求的结构形式。实践证明,这种燃烧系统的燃烧效果在其全部工况范围内是良好的,选型是正确的。1966年底,第一台样机诞生。然而由于“(河蟹)”,刘子康被迫离开了技术岗位,1968年设计队伍也被迫解散。直到197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柴油机。
1975年刘子康重新回到柴油机主任工程师岗位,首先面对的就是雪片般的柴油机事故报告和用户们的顺口溜:“东风4,东风4,从东单跑不到西四。京广线要瘫痪,东风4要完蛋。”新设计的柴油机到了生死关头。看到返厂车挤满了出车场,听到讥讽的顺口溜,全厂职工个个心急如焚。在厂党委领导下,在兄弟单位支持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在大连厂打响了。在以后的3年时间里,他带领大家查资料、搞调查、改设计、做试验,逐个问题攻关,先后改进设计20多项,陆续解决了连杆螺栓断裂、活塞体裂纹、凸轮形面剥离、齿轮断齿等问题。还采用了大刚度机体、螺栓紧固平衡块的球墨铸铁曲轴、(河蟹)式联轴节、薄壁球铁活塞、单管定压排气系统等新技术、新设计,终于扭转了东风4机车柴油机的被动局面。16V240ZJB型柴油机的研制成功,成就了东风4B,带动了我国铁路内燃牵引的大发展。
刘子康在完成干线内燃机车用16V240ZJB型柴油机研制后,1982年,又主持完成了调车内燃机车用的8L240ZJ型柴油机的设计研制,紧接着又主持完成了提升功率的16V240ZJC型柴油机的设计,使内燃机车功率提高10%。与国外合作设计研制的16V240ZJD型柴油机,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7年,在16V240ZJD柴油机基础上设计研制的12V240ZJD柴油机诞生。这几种型号的柴油机,作为我国铁路内燃机车的主型柴油机,装备了中国铁路内燃牵引的大部分机车。至今240系列柴油机的总量已近万台,总功率已近3000万千瓦。
16V240ZJB-C型柴油机模模型
|
|